淺談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誤區
摘 要 信息化是壹個國家未來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近年來,中國信息化建設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方針指引下,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信息化是壹個系統工程,是壹個漸進的過程,不僅是對先進技術的引進利用,更是對現行企業結構、管理思想的變革,對綜合人才的競爭。提高企業信息能力,要用正確的思路引導企業信息化,走出信息化建設的誤區。1 背景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之路,是今後20年內,我國基本實現工業化的必由之路。信息化的非凡功效,已經和正在使越來越多的企業收益;體制轉軌,市場化壓力的逐漸增大,企業自身也深切體會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對信息化可以促進企業發展基本達成***識;我國不斷完善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技術的成熟及成本下降也使企業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積極性進壹步提高。許多大中型企業在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中都把信息化建設作為今後幾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 國內企事業單位都能對信息化有足夠的重視而且都做了多方面的準備,但信息化的成效卻並不是特別理想,信息化總體水平還很低,是什麽因素制約中國企業的信息化發展呢?
2 信息化建設誤區2.1 企業結構、管理思想的變革 盡管目前我國的大多數企業都開始了信息化建設階段,但這些企業並非全部都對什麽叫做企業信息化、怎樣應用信息化手段有透徹的了解。信息化變成是壹種潮流和時尚,對於信息化的認識就是擁有計算機先進設備,擁有企業自己的網站。將信息化等同於購買行為———以為買來硬件、軟件、網絡等就是實現了信息化。就是技術決定論的思想,以為技術是萬能的,是壹切工作的終點。許多企業在實施信息化戰略時,壹味地追求技術高消費,而忽視了對信息技術的管理和內部業務流程的變革。有些企業雖然實施了壹些系統管理和信息管理,但其側重點仍然只是側重於事後的技術支持和故障解決方面。所以許多企業抱怨信息化對經營沒有什麽效果,沒有帶來預期效益。其實企業信息化首要的是對企業結構、管理制度的壹次革命。 企業信息化,即挖掘先進的管理理念,應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去整合企業現有的生產、經營、設計、制造、管理,及時地為企業的“三層決策”系統(戰術層、戰略層、決策層)提供準確而有效的數據信息,以便對需求做出迅速的反應,其本質是加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是企業信息化的基礎,但是硬件到位僅僅是信息化的開始,怎麽合理利用,如何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競爭力才是信息化的真正目標。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能否取得成功,除了技術因素之外,更大的因素將取決於能不能將先進的管理理念同企業的具體實際良好結合,“企業信息化建設與其說是技術問題還不如說是管理問題”。管理的不科學、流程的隨意性、“人治”與“法制”的混淆,是國內企業的通病,如何運用良好的時機,整合企業的管理,不是某壹個或幾個信息集成商所能解決的,而是取決於企業如何更新觀念。 在信息化建設中企業結構、管理不合理帶來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企業的流程不適合信息技術結構,使得計算機系統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得不到預期的效果。企業運用信息技術改造生產經營管理的過程,同時也是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改造現有的業務流程的過程,業務流程再造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信息化的效果乃至成敗。用先進的手段去適應過去的工作習慣,即“穿新鞋走老路”,使先進的信息技術喪失統壹性和先進性,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由此導致了許多企業信息化效果不理想。 (2)信息化建設出現“分層”。信息化技術相對完善的企業中間技術層,尤其是設計部門和財務部門已經初步實現計算機管理;但企業的決策部門的信息化建設依舊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關的報表滿天飛;另壹方面企業的末梢,如供應、生產、銷售等環節的計算機基本上是空白,整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呈現出中間大,兩頭小的格局,也即是目前的企業信息化建設還處於“戰術層”的居多,而企業的“決策層”和“戰略層”是相當薄弱的。 解決這些問題就是將企業生產流程、人力資源、財務、物流等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利用MRP-Ⅱ、ERP等企業信息化系統的先進管理理念,建立與信息化系統相配套的企業管理與組織模式,實現企業管理信息化。轉貼2.2 人才的認識 今天信息技術已成為壹個公司或企業的核心技術,信息資源也成為壹種等價於資本和人力的戰略資源,管理職能的明晰化,使得信息管理部門也如同財務部門、人力資源部門壹樣成為企業的重要職能機構;另壹方面,隨著信息化走向務實和深入,企業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如何對企業的IT建設和信息資源做出正確的規劃,如何把業務與技術兩張皮無縫的結合起來?信息化建設涉及到最新的高科技技術,同時又涉及到企業的管理,具有跨職能的特點。由此可見,既懂IT技術又懂業務流程和企業管理的復合型骨幹人才越來越重要。 企業的信息化進程和企業流程密切相關。不論是傳統企業還是高科技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都不是件簡單的事,它將涉及到企業的方方面面,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從戰略高度進行規劃。這就需要企業中有壹個高層管理人員專門從事信息系統方面的領導工作,CIO這個職位也因而應運而生。CIO(Chief Informa?鄄tion Officer)是隨著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集成而出現的統壹的信息部門的高層管理者,他們通過指導信息技術的利用支持公司的目標。他們具備技術和業務過程兩方面的知識,具有多功能的觀念,是將組織的技術調配戰略與業務戰略緊密結合在壹起的管理者。 雖然國內大部分企事業單位都已經設置了信息中心,設有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總經理或者副總裁,甚至是總負責人自己掛帥,但卻缺乏真正意義上的CIO。首先,國內許多企業要麽直接將技術部門的主管提升CIO,要麽就由業務部門技術基礎比較好的人擔任,甚至就是高層領導直接兼任首席信息官(CIO)職務。其次,我國CIO目前所處的位置也就是信息中心主任。根本沒有賦予相應的權力,CIO們即便在自己的壹畝三分地———IT投資上所擁有的權力也不容樂觀,壹項具有實質性意義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準CIO們,有87%表示自己在企業的IT投資上只擁有建議權,只有8%的受訪者明確表示自己擁有決定權。而在企業進行重要的戰略決策時,42%的受訪者表示,公司的決策層只是偶爾會征求他們的意見;13%的受訪者表示,公司的決策層不會征求他們的意見;而能夠真正參與到公司戰略決策中去的準CIO們就更微乎其微了。第三,我國的CIO還普遍存在重技術輕管理,缺乏CIO專業管理經驗的現象。壹方面CIO都是屬於某壹個行業的,每個行業的信息資源分布和密集程度都不同,每個行業都有不同的運營方式和競爭態勢,這樣 CIO的流動會受到所屬行業的局限;而另壹方面,對專業人才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重視不夠,沒有相適應的培養機制;使得我國信息化專業人才嚴重匱乏,人的因素已成為制約中國信息化發展的最重要因素。2.3 信息的運用 信息的重要價值全在於運用,而運用好、管理好信息才是企業決勝市場的關鍵。企業由於自身的信息應用能力的限制,往往低估了信息的作用,這又導致企業對信息化的不正確理解,典型的表現是:企業將資金大量投入技術設備,或系統工程的建設,而不知道如何才能提高競爭力,真正體現信息的價值。 真正決定企業信息能力的因素包括:員工應用信息的能力;實現信息有效配置的程序;長期利用和體現這種價值的文化;與價值和準確性相關的信息本身。企業在以技術能力為中心的信息投資項目上註入大量資金和精力,錯誤地認為技術本身能創造出信息能力,實際上,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中不平衡的認識和投資,反而阻礙了信息能力。因為決定信息能力的主要因素很多是非技術的。 這也就是我國壹些企業雖然應用了優秀的軟件,開發了自己的管理系統卻仍然沒有真正提高競爭力的原因所在。3 結束語 企業應該認識到:信息化的基礎是企業的管理和運行模式,而不是計算機技術本身,其中的計算機技術只是企業信息化的實現手段。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是壹個人機合壹的有層次的系統工程,包括設計、加工應用信息化;企業經營手段信息化;企業決策、組織管理信息化;企業領導和員工理念的信息化。 同時應該註意的是,信息化建設不是壹勞永逸,而是壹個不斷更新和遞進的過程。並不是開發壹套信息系統,經過壹次調整變革就完成了信息化,企業信息化是壹個長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