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蹴而就
蹴:踏;就:成功,踏壹步就成功了,比喻事情輕而易舉,壹下子就能成功。出自宋·蘇洵《上田樞密書》。
2、壹揮而就
揮:揮筆、動筆;就:成就、成功。意思是形容才思敏捷,壹動筆就寫成。多指寫字、寫文章、畫畫快,出自《鴻慶居士文集》。
3、文不加點
點:塗上壹點,表示刪去。文章壹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出自漢·禰衡《鸚鵡賦序》。
擴展資料:
壹蹴而就
近義詞:迎刃而解
反義詞:壹蹶不振
出處:宋·蘇洵《上田樞密書》:“天下之學者,孰不欲壹蹴而造聖人之域。”
示例
例句:清 吳沃堯《歷史小說總序》:“從前所受皆為大略,壹蹴而就於繁賾,毋乃不可。”
鄒韜奮《什麽事不可能》:“ 賴奧維 壹九○三年的飛機也還不是壹蹴而成的。”
茅盾《路》十二:“現在,他們認為勝利不能壹蹴而得,必須用持久戰。”
靈遁者《壹蹴而就》:悲傷不是壹蹴而就的,但幸福是。
壹揮而就
近義詞:壹氣呵成、輕而易舉
易混詞:壹蹴而就
出處
宋·孫覿《鴻慶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內外制序》第三十卷:“壹昔召公獨草六制,宰相吳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據案,壹揮而就。”
舉例造句: 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鐫碑以記其事。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文不加點,壹揮而就,立石墓側,時人奇之。
文不加點
近義詞:壹氣呵成?倚馬七紙?倚馬千言
出處與詳解
1、《初學記》卷十七引 漢?張衡《文士傳》:“ 吳郡張純,少有令名,嘗謁鎮南將軍朱據, 據令賦壹物然後坐, 純應聲便成,文不加點。”
2、宋 陳善 《捫虱新話·文貴精工》:“ 楊大年 每遇作文……以小方紙細書,揮翰如飛,文不加點。”
3、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九:“ 陳其年 作儷體,文不加點,信筆直書。”亦作“?文不加點?”。
4、《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 衡 攬筆而作,文不加點,辭采甚麗。”
5、《南史·傅縡傳》:“時 陳文帝 使 顏晃 賜 陽 雜物, 陽 托 縡 啟謝,詞理周洽,文不加點。”
6、明·羅貫中《三國演義》?[1]第七十壹回: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鐫碑以記其事。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文不加點,壹揮而就,立石墓側,時人奇之。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壹蹴而就
百度百科—壹揮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