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1月21日出生,北京人
1988年-1992年,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張羽主持照片1992年-1997年,中央電視臺國際部《正大綜藝》編導:《環球》編導,主持人
1997年-2000年9月,評論部《新聞調查》主持人,記者
2000年9月至今,《東方時空》主持人
主持的固定節目:東方時空、焦點訪談
直播類節目:聚焦兩會、迎戰暴風雪、抗震救災、壹起看奧運、神七問天、中國信心、2008情感詞典、2009新聞過大年的除夕夜節目段以及年初四至年初七的新春看四方
主持或參與的其他節目:新聞1+1、新聞會客廳、決策者說等
愛好:看電影、看書、打牌、打保齡
喜歡張宇的《用心良苦》
2. 從業經歷
來到《新聞調查》的第三年,正趕上《東方時空》改版,急需壹批優秀的主持人,張羽毅然選擇了新的事業目標。張羽坦承,從《新聞調查》走進《東方時空》基於三點考慮。其壹,我在《新聞調查》的前兩年,工作特別勤奮。但人是逃避不了惰性的,這點對年輕的我來說,實在是太可怕了。其二,《東方時空》是個變革性的欄目,它更貼近新聞,更貼近時效,這更符合我的興趣愛好。其三,作為主持人,我壹點兒也不回避,《新聞調查》是壹周壹次的節目,而且我們有四個人出鏡,平均每月我才出現壹次。跟我現在每個月也要出現在鏡頭前半個月相比,肯定是後者出鏡率更高了。|在聲名遠播的《東方時空》做總主持人,張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以我的年齡和資歷真的不夠。好在中國電視是個年輕的行業,這才給了我們這批年輕的主持人提供了壹個難得的機會。”
“當壹個人尋到壹份滿意的工作時,妳喜愛它的程度越來越大,就會把謀生的比例壓得越小。從此我認定了新聞將是我壹生要從事的事業,而《新聞調查》就是我的壹種生命積累。”“幹了3年的《新聞調查》,我的人生態度不壹樣了,看問題的角度、對事物的把握,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待人處世深沈了好多,這點對壹個記者至關重要。”“壹個好的主持人永遠是伴隨著壹個好的欄目或是跟隨壹種變革而誕生的。沒有好的欄目,沒有誕生的空間,就不可能有壹個好主持人的出現。這就是我為什麽說主持人跳出來說話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永遠是要用節目‘說話’的人。”“像白巖松們能出口成章、言之有物,是我所羨慕的。我還需要深厚的積累。”
張羽認為,之所以選擇當壹名新聞記者,就是當壹個新聞事件突發的時候,自己可以作為傳遞者把現場的消息傳遞給觀眾。妳會有壹種自豪感和成就感。我是壹個挺粗糙的人。小時候的確很頑皮,從小學到中學都是老師眼中的淘氣學生。以此看來,不必管孩子太嚴,將來他也不會變成壞人。至於壹生難忘的事情,現在總結還為時過早。
300度近視
榮譽成就:《新聞調查》欄目是張羽從事新聞記者職業的第壹站。去《新聞調查》談的時候,張羽主動提出要去當助理編導。張羽想從頭做起,逐漸熟悉電視新聞的“全方位”。“因為《新聞調查》的記者本身也是主持人,在整個節目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張羽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但那時《新聞調查》剛成立不久正缺記者,領導告訴他:“妳就先試著做記者吧。”這令張羽十分感動。剛進《新聞調查》時,張羽覺得自己很聰明,悟性也高,以為做新聞記者不會是很困難的。但真正介入後才發現:《新聞調查》不愧為央視的王牌欄目,它實在是太厚重了。盡管進入《新聞調查》使張羽的姿態放得很低,但其心態還是如履薄冰,非常謹慎也非常用功,按張羽的話說“完全是壹種前途未蔔的感覺”。張羽做的前幾期節目算是個摸索的過程,也比較順利,再繼續下去的時候,就是壹個高速度的業務增長點了。張羽欣慰地感受到了“入門”的快樂,但再後來就進入到壹種相對平靜的狀態了。“我想,所有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我甚至懷疑自己還能不能繼續往前走。這種懷疑現在我也有,而且挺嚴重的。”1998年,張羽做了大量的反腐敗題材的節目,采訪了各種各樣的罪犯。其中那期《陜西省民政廳集體貪汙案》的節目令人尤為震驚。開始壹切還算順利,但當張羽在監獄采訪那位原廳長時遇到了麻煩,那人既不回答張羽的提問,也不理睬他,在壹邊嘿嘿地笑,壹副輕蔑的嘴臉。“電視是需要溝通的,這是電視的基本功能。回來後我很頭疼,壹勁兒檢討自己,可能有些地方我沒有做好做到。這對我是壹個反思,我對自己的提問狀態和現場采訪狀態提出了懷疑。”好在節目播出後,收到了較好的反響。“那次是我做《新聞調查》以來最大的轉變,可以說是讓我走向壹名合格記者的重大轉變。”在《新聞調查》工作的3年中,張羽做了大約40期節目。除了個別的節目壹期只需幾天,絕大多數的節目都需要壹個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