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碰撞數字經濟時代的火花,聆聽“十四五”能源電力的聲音

碰撞數字經濟時代的火花,聆聽“十四五”能源電力的聲音

數字經濟時代碰撞火花,聆聽“十四五”能源電力之聲

2020年中國電力發展論壇關鍵詞搜索

記者趙冉

9月22日是十四五開始前的100天,能源電力行業的十四五規劃已經到了收尾階段。9月22日至23日,2020中國電力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助力電力數字化轉型,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圍繞“十四五”電力發展涉及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如何發揮“新基礎設施”的力量,如何改造能源結構成為與會者討論的話題。

“數字化新基礎設施助力電網數字化轉型”、“大規模海上風電開發對電網的影響及對策”、“高比例新能源形勢下儲能的發展機遇”、“氫能產業發展形勢與實踐”等話題,可以讓人們對“十五”能源和電力有更多的預測。

“新基礎設施”充滿活力。

“新基礎設施時代已經開始,工業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電力行業迎來了數字化轉型的新藍海。更加靈活、高效、有競爭力的電網形式將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融合創新也將成為解鎖能源電力行業轉型升級的密碼。”國家電網信息通信產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辛永如在2020年中國電力發展論壇做主題演講時表示。

據辛勇介紹,國家電網公司“新基礎設施”涉及除鐵路、軌道交通以外的其他六個領域,其中以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5G、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型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數字化新基礎設施”)是新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6月15日,國家電網公司向社會發布“數字化新基礎設施”十大重點建設任務,分別是電網數字化平臺、能源大數據中心、電力大數據應用、電力物聯網、能源行業雲網、智慧能源綜合服務、能源互聯網5G應用、電力人工智能應用、能源區塊鏈應用、電力北鬥應用。

“技術創新是新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要驅動力。考慮到國家電網公司中國新型數字基礎設施重點建設任務和信息通信行業發展需求,結合近年來戰略科技發展趨勢,我們認為在電力行業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中,芯片技術、5G+北鬥關鍵技術、智能傳感技術、電力人工智能技術等。將成為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技術和推動產業升級的源動力。”辛勇說。

國網新能源雲作為新能源領域新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已註冊用戶142萬,企業9206家,8月訪問量42.78萬,日訪問量614。國家電網發展部副主任王勁松介紹,國家電網新能源雲的建設目標是打造國際領先的中國特色新能源數字經濟平臺,建立“橫向協同、縱向連接”和“全鏈路、全連接、全覆蓋、全生態、全場景”的新能源開放服務體系。

“數字經濟是壹種高級經濟形式。數字經濟開啟了傳統工業經濟的裂變式轉型,成為各國在新壹輪市場競爭中的重要砝碼。”國家電網大數據中心副主任沈良指出,中國工業現代化的特點是傳統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遇到了信息化的機遇,這就決定了中國的工業化可以不完成工業化而走信息化的道路,而是走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道路。隨著中國數字技術工具和商業模式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及“新基礎設施”的大力推進,數字經濟將成為中國在新壹輪工業革命中彎道超車的契機。

在新基礎設施的熱潮下,許多電力公司正在探索和實踐工業互聯網。華能信息技術公司總經理範衛寧表示,華能工業互聯網項目分為集團側、區域側、電廠側三個層次。“華能工業互聯網有五個核心點,即IT基礎設施雲化,提供強大的存儲和計算能力;雲上工廠設備數據,海量工業數據,挖掘數據價值;商務SAAS(通過網絡提供軟件服務),基於中間平臺,構建企業運營中心;智能應用為核心,以IT為工具,為生產賦能;眾創* * *贏,打造全流程企業生態。”他說。

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是“新基礎設施”的重點內容之壹。據國家電網電動汽車服務公司副總經理闕世峰介紹,2025年,全社會專用樁充電容量將達到423億千瓦時,公共樁充電容量將達到365億千瓦時。預計“十五”期間,全社會專用樁和公用樁發電2532億千瓦時,單位樁和專用樁發電272億千瓦時。

"電動汽車和電網的互動市場前景廣闊."他說,2030年,電動汽車與電網電力互動的總理論潛力將超過6543.8+0億千瓦,相當於50個三峽電站;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的總理論潛力將超過2萬億千瓦時,按照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服務0.05元/千瓦時估算,總市場規模將超過6543.8+0000億元。“要加強充電設施規劃布局,推進科學互聯、有序互通,加強充電安全監管,增強可持續性。”他建議道。

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電力規劃中心主任黃宇從實踐中分析了電力規劃研究數字化的難點:在多源異構的數據環境中,數據源多、口徑不壹,往往夾雜著不完整、不正確或不相關的臟數據;能源行業數據獲取困難,電力行業數據分散在各省市,難以分工收集;目前電力規劃研究各個環節的壹些主流應用軟件相對獨立,具有很強的封裝性。

“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應用系統、軟硬件平臺和設備需要維護和管理。如何建立高效協同的網絡、省地協同管理體系,統壹管理權限,建立穩定規範的平臺運維機制,成為平臺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問題。”他說。

能量轉化加速踩油門

“充分發揮中國在清潔能源、UHV、智能電網等方面的優勢。,堅持‘自主創新、示範先行、中國領先’的思路,聚焦能源清潔化、電氣化、智能化、壹體化等關系能源轉型發展全局的方向,推動能源開發、轉換、配置和使用的技術和裝備創新,促進產業發展,搶占全球能源技術制高點。”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李娟在談到電力“十四五”規劃時說。

她指出,能源轉化的總體路徑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十四五”是增量替代,煤電踩剎車,清潔能源踩油門,煤電由主電源向調節電源轉變,新需求由風光儲輸滿足。清潔能源和發電裝機比重不斷提高,分別達到57%和45%。能源系統達到碳排放的峰值。2025-2035年,存量置換,煤電加速退出,向管制電力過渡加快。清潔能源和電能將分別成為生產端和消費端的最大能源。2035-2050年是全面轉型,中國能源互聯網全面建成,煤電轉型為季節性備用電,清潔能源全面替代化石能源。

核能作為“舉足輕重”的清潔能源,有望在“十四五”加快發展。中國電力發展協會副會長、核能分會會長邱建剛表示,到“十四五”末,在運和在建核電機組預計分別達到9000萬千瓦和110萬千瓦。“初步預測,2025年,核電機組運行規模將達到7000萬千瓦以上,約占全國總裝機的3%;核能發電占6%;相對高效的燃煤發電每年可實現碳減排約4.5億噸;在建規模4000萬千瓦。”“在電力負荷較重、電網是安全運行的重要樞紐、可再生能源資源稀缺且成本較高的華中地區,我們將爭取在‘十四五’期間及時啟動內陸核電建設。”他還說。

中國華電集團戰略規劃部副主任羅金華分享了“新能源高比例形勢下儲能的發展機遇”。他建議,要重視儲能的定位,做好儲能在各個環節的布局;加強產業支撐,推動儲能在各領域的發展;推進市場建設,加快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進程;提升技術水平,推動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完善標準體系,引領儲能技術標準推廣。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國華投資公司(氫能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梅景毅非常看好氫能在“十五”期間的發展。她指出,氫能發展的全球趨勢已經確立並正在突飛猛進,國內氫能的上下互動和同業競爭越來越頻繁。“中國政府非常重視氫能的發展,各地都根據自己的工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出臺了氫能發展規劃。今年9月16,五部委正式發布《關於發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通知》,提出“以獎代補”,將有效推動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鏈的形成。”

但同時,梅景毅也指出了氫能存在的問題:氫能全鏈條關鍵技術性能差距明顯,設備和關鍵材料依賴進口,設備價格高,加氫站前期投資大;氫氣生產、儲運、充裝等方面缺乏氫氣人才、產業配套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政府有必要明確市場預期和技術研究計劃,以及氫能發展的國家戰略,形成各方合力,促進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她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