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出自唐代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意思是:西風輕拂著夕陽的光照,眼前只是漢朝留下的墳墓和宮闕。
原詩:
《憶秦娥·簫聲咽》唐代: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釋義:
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秦家的樓上正掛著壹弦明月。秦家樓上的下弦月,每壹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橋上的淒愴離別。
遙望樂遊原上冷落淒涼的秋日佳節,通往鹹陽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斷絕。西風輕拂著夕陽的光照,眼前只是漢朝留下的墳墓和宮闕。
註釋:
⑴此詞上片傷別,下片傷逝。兩宋之交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始稱之為李白之作。南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亦錄於李白名下。明代以來屢有質疑者。
⑵簫:壹種竹制的管樂器。咽:嗚咽,形容簫管吹出的曲調低沈而悲涼,嗚嗚咽咽如泣如訴。
⑶夢斷:夢被打斷,即夢醒。
⑷灞陵: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是漢文帝的陵墓所在地。當地有壹座橋,為通往華北、東北和東南各地必經之處。
⑸樂遊原:又叫“樂遊園”,在長安東南郊,是漢宣帝樂遊苑的故址,其地勢較高,可俯視長安城,在唐代是遊覽之地。清秋節:指農歷九月九日的重陽節,是當時人們重陽登高的節日。
⑹鹹陽古道:鹹陽,秦都,在長安西北數百裏,是漢唐時期由京城往西北從軍、經商的要道。古鹹陽在今陜西省鹹陽市東二十裏。唐人常以鹹陽代指長安,“鹹陽古道”就是長安道。音塵:壹般指消息,這裏是指車行走時發出的聲音和揚起的塵士。
⑺殘照:指落日的光輝。
⑻漢家:漢朝。陵闕:皇帝的墳墓和宮殿。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擴展資料:
此詞描繪了壹個女子思念愛人的痛苦心情,讀來淒婉動人。古人對它評價很高,把它與《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壹起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這首詞中的氣象,與人們常所說的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時代的“盛唐氣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確實是盛唐氣象之壹種。它博大深厚、意境開闊、氣韻沈雄,又帶有悲涼之氣。這種“氣象”在天寶後期李白的作品《古風·壹百四十年》《遠別離》《夕霽杜陵登樓寄韋繇》等詩都可以看到。
壹開始就寫出人物內心的情態:嗚咽的簫聲把秦娥從夢中驚醒,此時,壹鉤殘月斜映在窗前。夢雖斷了,她卻還似乎沈浸在夢境之中,與情人歡會,可是眼前只有這冰冷的殘月陪伴看她。多少個這樣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顧影自憐。
因此,下面自然轉入對“灞陵傷別”的回憶。可是,柳色綠了,壹年又壹年,而伊人依然遠隔壹方,只有那鳴咽的簫聲和著低聲的啜泣,冰冷的殘月陪伴著消瘦的倩影,蔥綠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憶。實際上這是作者以秦娥對情人的思念來表達內心對某種事物的苦思與追求,這種苦思與追求是執著的,然而又是沒有結果的。
詞人要撇開先前的主體,直接把自己融入畫面之中。此時,個人的憂愁完全被拋開了,或者說融入了歷史的憂愁之中,詞人通過對秦、漢那樣赫赫王朝的遺跡——鹹陽古道、漢代陵墓的掇取,從而進入了歷史的反思。
古道悠悠,音塵杳然,繁華、奢侈、縱欲,壹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著蕭瑟的西風,如血的殘陽,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憑吊秦皇漢武,他是在反思歷史和現實。這裏交雜著盛與衰、古與今、悲與歡的反思。
此詞句句自然,而字字錘煉,沈聲切響,擲地真作金石聲。而抑揚頓挫,法度森然,無字荒率空泛,無壹處逞才使氣。以此而言,設為李太白之色,毋寧認是杜少陵之筆。其風格誠在五代花間未見,亦非歌席諸曲之所能擬望,已開宋代詞之格調。
百度百科——憶秦娥·簫聲咽
百度百科——李白 (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