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與可畫竹時,胸有成竹是什麽意思

與可畫竹時,胸有成竹是什麽意思

胸有成竹,漢語成語,拼音是xiōng yǒu chéng zhú,意思是原指畫竹子要在心裏有壹幅竹子的形象。後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出自《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

版本原文

竹之始生,壹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壹,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筼筜,yúndāng,壹種大竹。)

晁補之寫了壹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原文今譯

竹子初生時,只是壹寸高的小芽而已,但節、葉都已經具備了。從像蟬的腹部、蛇的鱗片壹樣,到劍壹樣挺出高達十尋的,各種形態都是天生就有的。如今畫竹的人壹骨節壹骨節地來畫它,壹片葉壹片葉地來堆砌它,哪裏還會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

所以畫竹壹定要心裏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筆來仔細的觀察,就會看到他所想畫的竹子,急起揮筆,依照心裏竹子的形象,壹氣呵成,以再現心中所見到的(竹子)。(這個過程)好像兔子跳躍飛奔、鷹隼俯沖下搏壹樣,稍壹遲疑,機會就失去了。

我不能做到這樣,但心裏明白其中的道理。既然心裏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又不能做到的原因,是由於想法和動作內外不壹,心與手不能協調壹致,沒有學習的過錯啊。所以凡是心裏明白而操作不熟練的,平常自己以為明白,可事到臨頭就忽然忘記了,難道只有畫竹是這樣嗎?

擴展資料

成語故事

北宋時候,有壹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同,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

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風下雨,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裏頭鉆來鉆去。三伏天氣,太陽像壹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是,文同照樣跑到竹林裏對著太陽的那壹面,站在烤人的陽光下,全神貫註地觀察竹子的變化。

他壹會兒用手指頭量壹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壹會兒又記壹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著汗,可他就跟沒事兒似的。

有壹回,天空刮起了壹陣狂風。接著,電閃雷鳴,眼看著壹場暴雨就要來臨,人們都紛紛往家跑。可就在這時候,坐在家裏的文同,急急忙忙抓過壹頂草帽,往頭上壹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裏奔去。他剛走出大門,大雨就跟用臉盆潑水似地下開了。

文同壹心要看風雨當中的竹子,哪裏還顧得上雨急路滑!他撩(liāo)起衣服,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上氣不接下氣地跑進竹林,顧不得抹流到臉上的雨水,就兩眼壹眨不眨地觀察起竹子來了。只見竹子在風雨的吹打下,彎腰點頭,搖來晃去。文同細心地把竹子受風吹雨打的姿勢記在心頭。

由於文同長年累月地對竹子作了細微地觀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麽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麽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凈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麽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他都摸得壹清二楚。所以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

有個名叫晁(cháo)補之的人,稱贊文同說:“文同畫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文與可(文同)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與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

竹子的各種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