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的來訪將軍。
解放前,張宜春住在宜豐縣黃崗鄉江後村街的棚子下(叫核果樹下)。那時候,張宜春和母親相依為命,住在兩個鋪著竹瓦、周圍圍著竹片的竹棚裏,過著非常寒冷的生活。劉伯溫得知張宜春的地址後,率軍訪問了張宜春,因此得名。
匯後村位於黃岡鎮東部,東北與雙峰林場相連,南與車車林場相鄰,西與黃岡集鎮相鄰。村委會設在街道自然村,距鎮政府5.3公裏,距縣城42公裏。地理位置相當優越。全村森林面積16360畝,耕地3067畝。其中,水田2939.9畝;毛竹蓄積量654.38+0.2萬,是竹子的故鄉。宜豐縣是竹子的主要產區之壹。全村土地總面積9.8平方公裏。全村有十七個村民小組:水嶺組、田白組、陶家塢組、唐家堖組、水嶺下組、南苑組、禪寺組、平坑組、糜竺坳組、坳下組、李闖組、李傑組、唐家槽組、下莊組、下峽組、下莊組。村民主要是雜姓。1966至1980期間,有大量萍鄉市移民、湖南韶山灌區移民和上海移民,全村426戶,人口1638。其中瑤族8人,苗族2人,都是因為結婚遷入的。
領土上有壹條大河,是恒昌河的源頭之壹,還有四條小河和壹座電站。2006年,建成中國移動信號塔;2008年,修建了聯通信號塔;2008年,建成電信信號塔;現在村裏有800多戶手機用戶,30多戶電腦寬帶用戶。
到2013年8月,村裏有了壹個衛生院,壹個公立幼兒園,壹個教學點(壹年級和二年級),三個農家超市,壹個農家圖書館。
農業
江後村現有耕地3067畝,其中水田2939.9畝。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種植前,大部分田地壹年種兩茬(早稻和晚稻)。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全部改種為壹季晚稻。蔬菜主要種植在旱地,主要品種有:辣椒、黃瓜、大蔥、絲瓜、豆類、大蒜、茄子、白菜、蘿蔔等。現在隨著各種交流機會的增多,蔬菜的品種也多了起來;然而,大多數家庭種植自用,壹些農民專門出售。糧食作物201073.45噸,豆類1.5噸,馬鈴薯2.1噸,花生1.6噸,蔬菜12噸。
工業和商業
解放初期有8個紙棚,生產國產紙1200噸,以質量好、紙質好著稱。出口到其他省市縣,直到70年解散。
1983年,村裏投資建設了壹個村辦企業,產品遠銷江浙。1988期間,因為沒有銷售市場,所以關閉。
1984年在村部成立了竹筷廠,年產量25000根;同年,我們投資6萬元建立了保健涼席廠,年產量為65,438+08萬張床。
村裏還有各家各戶辦的竹子加工廠、大米加工廠;當時,這些企業解決了大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和淡季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它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為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上世紀90年代末,由於市場制約和經營不善,這些企業嚴查滑波,如今已不復存在。
解放前50-90年代,黃岡供銷社在江後村設立了南雜貨鋪。改革開放後,發展了第三產業,現在已經發展成三個小型農貿超市。
林業
後村現有森林面積16360畝,主要樹種為毛竹、杉木、松樹和闊葉林。珍貴樹種為國家壹級保護的珍稀植物,如紅豆杉、銀杏等,主要盛產毛竹。據估計,該村有65438+20萬株毛竹。村民砍伐竹子和杉木作為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多年來,村民們種植了近1000畝人工林。合理有序的擇伐,保證了青山常在,永為用。這是村民的綠色銀行。林業收入在村民收入中占重要比重。2005年實施林業產權和林權改革後,每年都會在造林和荒山上種植大量的杉木苗。
畜牧業
江後村歷史上以家庭住宅飼養豬、牛、羊、兔、雞、鴨為主,都是老辦法飼養,衛生差,瘟疫流行,畜牧業發展緩慢。歷史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養豬的習慣,主要用於處理家裏的剩飯剩菜,年底殺豬過年。然而,隨著生活習慣和飼養方式的改變,農民現在養豬是在松散的基礎上,逐漸的。現在夏莊養豬場和南苑養豬場壹年出欄1000多頭豬,還有養殖戶的小型養豬場,收益可觀。養牛主要為農業生產提供畜力。隨著小型農業機械化的普及,養牛戶中的歪理邪說少了,偏遠山區也有壹些養牛戶。全村4個養羊戶,存欄山羊900多只,散戶養羊戶很少,經濟效益可觀。村裏的農民也有挖魚塘養魚的習慣,但基本都是人讓自然來餵,都是青筐。
農具機械
20世紀80年代以前,侯祥村的主要耕作方式仍然是傳統耕作,用牛作為畜力,使用木犁、鐵耙、木輥等。當水稻成熟時,用人力用桶收割。90年代末,科技種田全面推廣,各種小型農業機械逐步推廣使用。水稻脫粒機也由腳踏人力改為機械動力,壹些大田地使用大型聯合收割機。據2013農業機械調查,全村有微型中耕機60臺,大型收割機2臺,微型脫粒機220臺,小型中耕機40臺,插秧機1臺。
水利
江後村地處山區,森林覆蓋率高,水資源豐富。有四條小溪:平坑河、禪寺河、水嶺河、唐家槽河。解放前,這些豐富的水資源為當時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充沛的電力,村裏也有不少當時利用水力進行生產生活的遺跡;如:水錘(用於碾米)。解放後,侯村集全村之力,進行了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設施建設,開挖改造了大量的灌溉水渠和堤壩。2006年至2009年,縣發改委投資4萬元改造下莊壩至普喬安組,用混土灌溉水渠3000余米,保證了下莊組、虹橋組、普喬安組700余畝水田的灌溉,確保了旱澇保收。2010後村積極爭取資金立項,群眾大力投入。相繼將床組120畝低產田改造為正規機械作業,水利改造采用新型U型槽,將低產田改造為正規良田,節省了村民的時間和勞力,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2003年至2013期間,南苑組、李傑組、唐家槽組、下下組、床組、下莊組、普安橋組、紅橋組8個村民小組的自來水裝上了山泉水,解決了村民飲水困難的問題,讓他們吃上了安全放心的水。
2001年,江後村水嶺峽電站建成,水力資源充足,總裝機容量200千瓦,並網發電。年發電量70多萬千瓦時。
運輸
在過去,交通堵塞。雙峰黃岡到小石頭路只有壹條小路,從黃岡穿過江後所轄區域10.5 km。小石頭路沿河而行。1960處修建了壹條長5.5 km,寬3 m的砂石公路。1960 65438+2月通車。1980-1998分別施工,將侯帶到水嶺下、嶴、下莊、禪寺無極石道。2005年修建了壹條3米寬的無級公路,從唐家堖組到水嶺組3公裏。2007年,村裏集體投資,政府立項,硬化黃崗鎮到江後村的5.3公裏水鋪路。2010後村至床群1公裏水尼路面硬化。2012後村至唐家堖組2.3 km水泥路面硬化。還有唐家堖組-水嶺組、村部-禪寺組、村部-平坑組、村部-下莊組、村部-普安橋組,都是碎石路,但可用於農用車。
據2012年全縣公路橋建設統計,普安橋共有公路橋16座,古橋1座,石拱橋1座,長12米,寬5米,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44年)。其他橋梁的長度和寬度不同,修建時間從1961年到2003年。
到2013年8月,全村有農用貨車(獨輪車)4輛,小型汽車12輛,摩托車380輛,三輪摩托車4輛。
娛樂和運動衛生
後村1952年6月成立業余劇團,主要表演當地采茶戲,有專門表演的舞臺,能容納300多人的場所,部分設備還保留在村部。1968年6月文革期間解散。
村電影放映隊成立於1986,村裏購置了全套電影設備,1990註銷。
解放前-1970,完全小學有1-5年級,位於街道組。1976有三個教學點:水嶺教學點、禪寺教學點、虹橋教學點。1979,侯中學撤銷,並入黃岡中學。1979,村裏除嘉安外,又投資新建了9棟七層木結構校舍,占地5.96平方米。1990因冬季冰雪影響,為危房。村部旁建起了占地780平方米的磚混、鋼筋、水磚結構的校舍,操場、籃球場占地1400多平方米。1994撤銷水嶺教學點、禪寺教學點、虹橋教學點,並入惠村小學。2003年3-6年級並入黃崗中心小學,保留1和2年級;現在大學畢業生27人,高中畢業生90人,初中畢業生462人。小學設立了公立幼兒園。
六七十年代,侯侯建了壹個電臺。1990再次購置新設備,架設線路安裝有線廣播,安裝20個高音喇叭。家家戶戶都安裝了廣播,覆蓋率100%。到2010,響應響遍每個村的政策,每個組都配備了先進的無線調頻廣播。1982購買了壹套發射機,用於轉播CCTV 1和江西電視臺,解決了村民看電視難的問題,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中國移動信號基站建於2007年。2008年,聯通信號基站和電信信號基站建成,將覆蓋98%的手機信號。
2010建成農家書屋,面積80平方米,各類圖書24000余冊,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學到了很多知識。
解放前,江後村只有壹家民間草藥郎中鋪。解放後,1968設立醫院,後侯將設立衛生所。從1970轉為1980,轉為合作醫療。合作醫療基金由大隊、生產隊和個人承擔,資金來源於公益金。198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轉為個體經營,現在有個體衛生所。
近年來,侯村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和清潔工程。村裏8個村民小組都用上了自來水,廁所由傳統廁所改造成了水沖式廁所,還建起了三格式化糞池。同時大力推廣沼氣技術,村裏建了86個沼氣池,既凈化了環境,又提供了清潔能源。全村共有8個垃圾池,垃圾由村裏的垃圾車定期清理,運到垃圾焚燒點進行無害化處理。
搖晃者
1979:土家庵新建9所土木結構小學,占地596平方米。
1980:電視發射塔建成。
1982:舉辦制刷廠,村裏集體出資12萬元。
1986:江後小學校舍建成,兩層鋼筋混合磚混結構,占地560平方米。
1987:修建了禮堂,面積720平方米。
1992:建成村衛生院,占地16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二層,建築面積320平方米。
1994:修建村辦公樓壹棟,占地610平方米,二層建築面積1220平方米,鋼筋磚混結構。
1995:建立了竹筷廠和涼席廠,但由於市場行情不好,於1998關閉。
1998:修建村禮堂橋、村部橋、南苑橋。
2000年,該村農網改造,由上級供電部門投資,將原有的電桿樹、線路、變壓器無償移交給黃岡供電所。
2001:侯祥電站(水嶺下)投資30萬元建成,裝機容量200千瓦,年發電量70萬千瓦時。
2006年,由壹家移動公司投資建設了壹個移動信號基站。
2007年:聯通信號基站由聯通投資建設。
2007年,電信公司投資建設了聯通信號基站。
2007年:黃岡鎮至江後村5.3公裏的水泥路建成硬化。
2010:1公裏村至床公路建成硬化。
2012:村至唐家堖組道路硬化2.3km。
古跡
寺廟
明末清初,村裏有六處,分別是苦竹寺、太保寺、十陵石馬寺、禪寺、初家寺、龍宮。解放時期和文革時期,四舊拆四新,都被破壞了,只有龍宮保存完好。
普安橋
該橋位於江後村普喬安組。建於公元1744年,全長12米,寬5米,高7米。主橋是由壹至兩米的麻石組成的石拱橋。橋身兩側用了4米的麻石,麻石上也有花紋。上橋和下橋用麻石鑿成9寸寬,堤岸呈梯形。由於洪災,現在已經開裂了。
龍神廟
據村裏的老人們說,300多年前,龍宮是壹座破舊的房子,木結構。現已重建三次,最後壹次重建於解放前1929-1930之間。2008年,在嶴組和鄧的帶領下,對場地進行了整修、拓寬,並新建了香爐、鞭炮燃放點。因為龍宮位於糜竺坳組的河邊,房子背靠大山,屋檐下有壹條3.5米寬的小河。有些拜蔡的人,去拜的時候用兩塊木頭當橋。2008年,寺門口的河全用混凝土加固澆築了60平方米。寺廟占地約40平方米,中間有幾塊大石頭,只有壹條3-5厘米的石縫。縫隙裏有兩條小蛇,叫小花龍和龍神。春夏秋冬都在夾縫裏。解放前,湖南平江有個道士路過,去廟裏拜過。找到兩個,他做了三天三夜的法師,帶壹個去了湖南平江,建了壹座廟。然後龍宮就變成了小龍。幾百年過去了,小龍神還是中指那麽大,壹直沒長大。當地村民見過,壹直沒離開過縫隙。很多朝拜者用相機和手機拍照。
江後村附近有黃白、圓明湖水利風景區、南屏公園(省級森林公園)、東山禪林、宜豐五峰山等旅遊景點,有宜豐蜂蜜、宜豐竹筍、宜豐根雕、羅酒、宜豐松肉等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