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翻譯:
劉隨字仲豫,開封考城人。因為考中進士,做了永康軍判官。永康軍原來沒有城墻,常常砍伐大樹做柵欄,壞了就用別的木材換掉,非常耗費民力。劉隨於是下令在周圍種植楊柳幾十萬株,使它們相連接,當作限界,百姓於是能不再受打擾。所屬縣令受賄枉法,轉運使李士衡向劉隨求情,劉隨沒有答應。李士衡十分惱怒,就上奏說劉隨做官苛刻,不能從政做官,劉隨被免職還鄉,不能調任。當初,西南夷人賣馬給官府,被差役勒索折磨,劉隨依法查辦。離職後,幾百個夷人特此前來詢問轉運使說:“我們的劉大人到哪裏去了?”朝廷得知此事,劉隨才得調任。
後來改任大理寺丞,擔任詳斷官。李溥因為貪贓敗露,事情牽連到權貴,主管的官員迎合皇上的旨意沒有深究,劉隨請求再次彈劾李溥,最終使李溥抵償罪行。升任右司諫,任三司戶部判官。劉隨在諫官職位上多次提出意見,曾說:“現在急迫的事,是接受諫議,其他的事保持常規安定罷了。”又上奏說:“連年不斷發生水旱災害,過錯就在主持政務的大臣相互爭鬥不和。請對王欽若等人的爭執予以調查,辨清是非。”當時詔令下到蜀中,挑選優伶補充教坊,劉隨認為這種地位低賤的人不值得動用詔書。他又彈劾上奏江、淮發運使鐘離瑾運載幾十船奇花異石,送給宮中和賄賂權貴。王欽若死後,詔令在茅山為他塑像,把他列入有尊位的神仙壹類。劉隨說:“王欽若貪贓枉法毫無顧忌,考察他的行為,難道是神仙嗎?應該明察這件事的荒謬。”
皇帝已經逐漸熟悉國家的事,但太後還沒有交還政權,劉隨請求軍隊國家大事,只聽皇帝的意見。又諫議太後不應當常到外戚家,太後不高興。暫代同判吏部流內銓,因為擅長制定規則和條例,所以手下辦事的人沒辦法作弊。出使契丹,借口雙腳患病疼痛,推辭不能下拜行禮。回朝以後,被主管的官員彈劾,降官階壹級,出朝廷擔任信州知州。召入朝廷擔任戶部副使,改任天章閣待制,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劉隨與孔道輔、曹修古同時擔任諫官,都因為清廉正直出名。劉隨遇事精明果敢,在四川時,人們稱他“水晶燈籠。”當初,出使契丹回來時,他被貶官,官府回收了他的十五匹馬。去世後,皇帝同情他家貧困,賞賜錢六十萬。
原文:
劉隨字仲豫,開封考城人。以進士及第,為永康軍判官。軍無城堞,每伐巨木為柵,壞輒以他木易之,頗用民力。隨因令環植楊柳數十萬株,使相連屬,以為限界,民遂得不擾。屬縣令受賕鬻漱,轉運使李士衡托令於隨,不從。士衡憤怒,乃奏隨苛刻,不堪從政,罷歸,不得調。初,西南夷市馬入官,苦吏誅索,隨為繩按之。既罷,夷人數百訴於轉運使曰:“吾父何在?”事聞,乃得調。後改大理寺丞,為詳斷官。李溥以贓敗,事連權貴,有司希旨不窮治,隨請再劾之,卒抵溥罪。遷右司諫,為三司戶部判官。隨在諫職數言事,嘗言:“今之所切,在於納諫,其余守常安靖而已。”又奏:“頻年水旱,咎在執事大臣忿爭不和。請察王欽若等所爭,為辨曲直。”時下詔蜀中,選優人補教坊,隨以為賤工不足辱詔書。又劾奏江、淮發運使鐘離瑾載奇花怪石數十艘,納禁中及賂權貴。王欽若既死,詔塑其像茅山,列於仙官。隨言:“欽若贓汙無忌憚,考其行,豈神仙耶?宜察其妄。”帝既益習天下事,而太後猶來歸政,隨請軍國常務,專稟帝旨。又諫太後不宜數幸外家,太後不悅。權同判吏部流內銓,以長定格從事,吏不得為奸。使契丹以病足痹辭不能拜及還為有司劾奏奪壹官出知信州召為戶部副使改天章閣待制不旬日卒隨與孔道輔、曹修古同時為言事官,皆以清直聞。隨臨事明銳敢行,在蜀,人號為“水晶燈籠”。初,使契丹還,會貶,而官收所得馬十五乘。既卒,帝憐其家貧,賜錢六十萬。
出處: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壹,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
《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壹部官修史書。
人物事跡:
後改大理寺丞,為詳斷官。李溥以贓敗,事連權貴,有司希旨不窮治,隨請再劾之,卒抵溥罪。晁迥薦通判益州,呂夷簡安撫川峽,又言其材,以太常博士改右正言。數月,坐嘗為開封府發解巡捕官,而不察舉人,私以策辭相授,降監濟州稅,稍徒通判晉州。
還朝,遷右司諫,為三司戶部判官。隨在諫職數言事,嘗言:“今之所切,在於納諫,其余守常安靖而已。”又奏:“頻年水旱,咎在執事大臣忿爭不和。請察王欽若等所爭,為辨曲直。”又因星變言:“國家本支蕃衍,而定王之外,封策未行。望擇賢者,用唐故事,增廣嗣王、郡王之封,以慰祖宗意。”時下詔蜀中,選優人補教坊,隨以為賤工不足辱詔書。
又劾奏江、淮發運使鐘離瑾載奇花怪石數十艘,納禁中及賂權貴。累疏論丁謂奸邪,不宜還之內地;胡則,謂之黨,既以罪出陳州,不當復進職。王欽若既死,詔塑其像茅山,列於仙官。隨言:“欽若贓汙無忌憚,考其行,豈神仙耶?宜察其妄。”又言:“李維以詞臣求換武職,非所以勵廉節。”前後所論甚眾。
帝既益習天下事,而太後猶未歸政,隨請軍國常務,專稟帝旨,又諫太後不宜數幸外家,太後不悅。會隨請外,出知濟州,改起居郎。久之,遷尚書刑部員外郎,入兼侍禦史知雜事。上言:“比年庶官僥幸請托,或對見之際,涕泗祈恩,或績效甚微,炫鬻要賞。亦有藩翰之臣,位尊職重,表章不遜,請求靡厭。按察之司,燕安顧望,以容奸為大體,以舉職為近名,以巧詐為賢,以恬退為拙。以至貪殘者瀆於貨財,老疾者不知止足。請行申儆之法。”朝廷為下詔戒中外。
未幾,權同判吏部流內銓,以長定格從事,吏不得為奸。改三司鹽鐵副使。使契丹,以病足痹,辭不能拜。及還,為有司劾奏,奪壹官,出知信州,徙宜州,再遷工部郎中、知應天府。召為戶部副使,改天章閣待制,不旬日卒。
隨與孔道輔、曹修古同時為言事官,皆以清直聞。隨臨事明銳敢行,在蜀,人號為“水晶燈籠。”初,使契丹還,會貶,而官收所得馬十五乘。既卒,帝憐其家貧,賜錢六十萬。
作者簡介:
蔑裏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裏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脫脫幼養於伯顏家,從浦江吳直方學。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禦史大夫、中書右丞相。當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元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逼退伯顏。
至正元年(1341年)脫脫為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至正四年(1344年),脫脫因病辭職,到至正九年(1349年)復出為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上賜號答剌罕(意謂:自在),被贊譽為“賢相”。
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脫脫親率大軍鎮壓鎮壓徐州芝麻李紅巾軍起義,執意屠城,軍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師。至正十四年(1354年),脫脫被派往討伐高郵(今屬江蘇)張士誠起義軍,正酣戰即將攻陷士誠之際,為朝中彈劾,功虧壹簣。事因皇太子不滿“未授冊寶之禮”,而支持康裏人哈麻彈劾脫脫,致使脫脫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順帝詔令自盡。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脫脫的死使得他殫精竭慮修補元王朝統治的堤壩付諸東流,也成為元王朝走向崩潰滅亡的轉折點。
阿爾拉·阿魯圖
阿爾拉·阿魯圖,(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
元順帝(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執政時期,中書右丞相蔑裏乞·脫脫於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農歷5月因病辭職,由阿爾拉·阿魯圖繼任中書右丞相。
阿爾拉·阿魯圖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
雖然在參與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爾拉·阿魯圖名為都總裁,但他素不識漢字,因而並沒有參與實際編修,但他在財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給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三史皆修成,中書右丞相阿魯圖奏進。《宋史》在三史中雖然是最後完成,但只歷時兩年半。
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盡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壹,仍然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壹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
特點介紹:
《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於刊布流傳。
科舉制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俸祿優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擔;王安石變法改革官制後,主要由秘書省負責。官修的當代史有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註,記載宰相、執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的時政記,根據起居註、時政記等按月日編的日歷,詳細記載典章制度的會要,還有編年體的“實錄”和紀傳體的“國史”。
元末修撰的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舊有宋朝國史編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國史的原貌。
宋史對於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動在這壹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兩宋三百多年歷史的基本史料。例如,從《宋史·食貨誌》中,不僅可以看到兩宋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和中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還可以看到宋代高度發展的精神與物質文明。天文誌、律歷誌、五行誌等,保存了許多天文氣象資料、科學數據以及關於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豐富史料。
除官修的當代史外,私家撰述的歷史著作也不少,像南宋初年史學家李燾編撰的《續資治通鑒長編》,專記北宋壹代史實;南宋孝宗時的史學家徐夢莘修撰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和戰的關系。
因此元朝修《宋史》時,擁有足夠的資料。以誌來說,《宋史》***十五誌,壹百六十二卷,約占全書三分之壹篇幅,僅次於列傳。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僅見。其中的《職官誌》,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還包括職官的食邑、蔭補、俸祿等,從中可以看出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此外,《地理誌》《職官誌》《食貨誌》《兵誌》編得也比較好。《宋史》的誌書基本上能反映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