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鬥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
魯迅被稱為中國脊梁,因為魯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那些文字,雖然不乏機趣,卻是旨在擔當。
他以如椽巨筆激勵著中華兒女的思想崛起。
在他逝世的時候,體重已只剩下七十來斤了,人們在他身上上覆蓋了壹面大旗,上有三字:“民族魂”。這是對其壹生行狀,當然包括對其作品的定論。所以,他被稱做中國人的脊梁是當之無愧的。
擴展資料:
魯迅先生在《太白》半月刊第壹卷第三期發表了題名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文章。魯迅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當時的社會中彌漫著“民族的自信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域”的類似論調。
在文章中,魯迅先生認為,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壹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蔑。因為“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正是這些人,構成了中國的脊梁。
魯迅先生是這樣說的: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短短的幾十個字,魯迅先生從帝王將相家譜的“正史”之中,發現了中國的脊梁。雖然僅是舉例的性質,卻將中國脊梁的核心與特質抽出來了。今不懼辭費,不避畫蛇添足,嘗試贅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