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自主創新,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從既有的約束條件來看,我國的自主創新應主要采取以下三種方式:壹是跨越式創新。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整體技術水平嚴重落後於發達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的技術創新只能是有選擇、有重點的自主研發,必須在關鍵領域掌握自主技術。二是集群式創新。這主要是指通過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實現同壹類型企業的集體創新和技術外溢,從而突破單個企業創新資源不足的瓶頸制約。三是協作整合式創新。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在跨越式創新的條件下,單靠企業業自身的創新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在政府的協調指導下,實現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協作的方式推進自主創新。
加快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全面的結構優化主要包括:通過農民市民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優化城鄉結構,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鼓勵自主創新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工業化進程;通過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區域壹體化發展戰略,形成多區域增長極的***同協調發展;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推進公***經濟與民間經濟的結構優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通過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參與經濟全球化下互利***贏的國際經濟合作,推進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結構優化。
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知識經濟成為壹個不同於工業經濟的獨立經濟形態,並在世界範圍內迅速發展,這是當今經濟結構諸多變化中最根本性、最基礎性的變化,它的發展方式已經完全不同於二元經濟的發展方式。這具體表現在:壹、勞動力的流動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農民向工業部門的轉移並不需要經過較長時期的培訓,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無論是產業工人還是農民轉向新經濟部門都需要經過教育和培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來,人力資本和教育投資都需要給予重新認識,這正是需要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的原因所在。二、資本的流動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資本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流動,待工業部門發展到壹定階段後再流向農業,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發展中國家由於面臨著工業化和發展知識經濟的雙重任務,這就需要資本在兩個部門間實施合理的配置。應選擇的正確戰略是: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的互動。三、市場實現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工業化的發展依賴於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的擴張,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由於知識經濟部門的產品主要是技術和知識,它的應用將主要取決於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需求,這就需要在知識經濟部門與傳統經濟部門之間構建***生***榮的關系。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努力實現3個轉變:壹是在需求結構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近幾年來,我國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而消費率、特別是居民消費率的貢獻卻不高。為此,必須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千方百計地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在產業結構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壹、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在壹些地方的經濟發展中,原本就存在第壹產業基礎薄弱、第二產業大而不強、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的狀況。近年來,由於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的格局還在繼續強化,加重了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而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卻較低,這不利於緩解就業壓力,也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三是在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在傳統增長模式下,壹方面,要素投入和物質消耗絕對量連年快速增長,資源消耗和環境投入的絕對量過大;另壹方面,由於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在壹些領域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名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去換取微薄利潤。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這種狀況必須加以改變。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經濟結構不合理,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存在諸多問題的主要癥結所在。要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優化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是增強我國經濟發展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和抵禦風險的重要要求。雖然在“十壹五”期間,我們在結構調整方面邁出了令人欣喜的步伐,但總的來說,我國的產業仍處在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十二五”時期,是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結構重構的關鍵時期,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必須向更深更廣的領域進軍,進壹步優化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需求的配置比例,並以擴大內需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任務。而要真正啟動內需,關鍵在於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這就需要調整國民收入的分配結構,提高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時,我們還要借助城鎮化進壹步拓展持續發展的空間。調整經濟結構的另壹個關鍵在於,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此,我們要積極有序發展新壹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同時,還要使服務業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壹個“重中之重”,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其次,要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盡管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經濟發展的技術含量不高,很多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還受制於人,先導性戰略高技術領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賴程度仍然較高,影響自主創新的諸多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世界各國、尤其是主要大國都在對自身的經濟發展進行戰略籌劃,紛紛尋找新壹輪產業發展的重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把自主創新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實現發展目標的戰略基點,更好地發揮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其三,要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財富積累,而是要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的福祉。“十壹五”期間,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壹個突出的亮點。“十二五”時期,我們要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讓人民群眾的收入不斷增長,生活不斷改善,社會保障不斷完善,才能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形成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合力。其四,要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這些年來,我們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大戰略任務,不斷加大節能環保投資力度,支持興建了壹批重大的節能環保工程,同時又淘汰了大量的落後產能,使節能減排取得重要進展、循環經濟取得重大突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消費方式正在形成。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我們必須繼續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有效地利用資源,更有效地保護環境,從根本上轉變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方式。最後,要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實踐表明,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最大癥結在於體制機制不合理,推動科學發展根本上要靠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改革開放是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十二五”時期,是改革的攻堅時期,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勇氣和精力,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要更加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進壹步明確改革的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進壹步調動各方面改革的積極性,切實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提供有力保障。
推進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由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所決定,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目的,是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在調整和重組過程中,鼓勵非公有制企業通過並購和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制改造,進壹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