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救命啊!國際貿易理論。

救命啊!國際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與中國對外貿易的戰略選擇

馮克良

(男1971-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安徽合肥230039)

本文簡要分析了自由貿易理論的產生、發展、意義和理論缺陷,並簡要介紹了戰後主要的國際貿易理論。通過對這些貿易理論的回顧,希望能為中國的國際貿易活動提供理論指導。此外,本文在分析當前國際貿易形式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對外貿易的幾種可選策略。

關鍵詞:自由貿易保護貿易競爭策略

自由貿易理論與實踐

(壹)自由貿易理論及其發展

自由貿易最早是由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65438+60年代倡導的。自由貿易理論因其優美的理論模型和強大的實踐生命力而被後世廣泛推崇。其理論產生的背景是當時的重金學派的理論和政策已不能適應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需要,急需新的理論來指導對外貿易。於是亞當·斯密在他的經典名著《國富論》中提出了壹種基於絕對優勢的貿易理論,強調貿易雙方都以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行貿易,雙方都能獲利。之後又被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完善,進壹步強調兩國貿易時,即使壹國產品不具有絕對優勢,只要具有比較優勢,雙方都能受益。20世紀30年代,瑞典經濟學家赫克謝爾和奧林創立了要素稟賦理論,進壹步豐富了自由貿易理論。到目前為止,自由貿易理論已經為我們描繪了壹幅美麗的圖畫。不僅發達國家可以相互貿易,發達國家和落後國家也可以進行國際貿易,這將使雙方受益。這為落後國家發展經濟找到了壹條新的途徑:通過與發達國家的貿易交流來加速經濟發展,這也是為什麽壹些發展經濟學家稱貿易為增長的引擎。

(二)自由貿易理論的缺陷及理論分析

自由貿易理論提出後,世界範圍內並沒有實現完全的自由貿易,這與國家(地區)之間保護性貿易的存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原因在於自由貿易理論所依據的理論前提與現實世界存在較大差距。自由貿易理論的核心是自由貿易能使參與貿易的雙方獲得貿易利益,這是通過近乎完美的實證分析和貿易原因的邏輯推理得出的。這是自由貿易理論被廣泛認可的主要原因。其理論前提是,壹個國家的生產要素總量、生產技術水平、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居民消費偏好是固定不變的,生產要素不能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參與貿易的各國都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完全自由競爭,價格充分靈活。這顯然與現實世界的真實情況相差甚遠。此外,在國際貿易中根據比較優勢實現自由貿易的收益也是壹個問題:在現實經濟中,在自由貿易理論所討論的市場自由競爭的條件下,兩國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可以進入對方國家的市場,分工就可以實現。而在所有產品都處於劣勢的國家,在市場自由競爭的條件下,有比較優勢但沒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很難進入對方國家的市場。畢竟劣質產品占領強勢產品的市場是不符合成本和價格競爭規律的。相反,所有產品生產都處於優勢的國家完全可以占領劣勢國家的市場。另外,它的隱含和固有前提是:(1)。各國因分工而導致的產業調整是無成本的。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果按照自由貿易理論,兩國根據各自的絕對或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和專業化生產,那麽原來投入絕對和比較劣勢產業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就必須轉移到新選擇的產業,生產設備等壹些專業化資產就會被淘汰。無論是轉移還是淘汰,作為國家產業調整,成本都是巨大的。(2)規模收益不變。作為繼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之後最具影響力的自由貿易理論,其研究模型和假設與比較優勢理論基本相同。但與比較優勢理論中既定的各國勞動生產率或技術水平存在差異的假設相比,要素稟賦理論假設各國勞動生產率或技術水平不存在差異,另壹個重要假設是規模報酬不變,即制造商的生產函數不隨其規模的擴大而變化,因此規模的擴大不會影響商品的價格,進而影響貿易的基礎。這也不符合實際情況。

2.提出其他新的貿易理論

戰後,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國際貿易的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種新的貿易理論被提出來解釋國際貿易的新現象。

(壹)。戰略性貿易理論,又稱新貿易理論。從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角度,體現了貿易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的融合。壹方面,該理論認為靜態下基於比較優勢差異的產業間自由貿易將有利於所有參與者國民福利的增加,而動態下基於產品差異和對外開放規模經濟的產業內貿易存在,從而強化了自由貿易優化的傳統觀點,為貿易利益的獲取提供了新的解釋;另壹方面,對完全競爭市場和規模經濟不變的偏離使市場運行處於次優狀態,因此適度的政府幹預,即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將改變市場運行的結果,有助於國內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獲勝。

(二)。競爭優勢理論。這個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創立的。提出壹國特定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取決於六個因素:必備條件、相關和輔助產業的情況、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機遇和政府行為,這六個因素構成了著名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國家鉆石”。波特認為,壹個國家的繁榮和競爭優勢是創造出來的,並不像傳統的自由貿易理論那樣取決於其比較優勢。值得註意的是,波特指出,國家競爭優勢的獲得與激烈的國內競爭密切相關,其機制在於國內競爭對企業施加壓力,迫使企業改進技術和創新。在國內競爭中增強了競爭力的企業可以獲得更強的國際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從某些行業擴展到整個民族行業,從整體上增強壹個國家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提出和迅速發展反映了傳統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的日益融合。該理論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要素不能流動的假設。從早期貿易與投資關系的曼德爾模型出發,提出了哈莫的壟斷優勢理論、鄧寧的國際生產妥協理論、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等理論,來解釋跨國公司如何以自己的“壹攬子競爭優勢”擴大自己的邊界,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

(四)。國際貿易的新增長理論。作為壹種涉及國際貿易、經濟增長和產業組織的邊緣理論,新增長理論的理論核心“技術作為內生變量”以及“技術轉移”和“幹中學”的概念反映了技術因素在國際貿易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羅默模型、盧卡斯模型和斯科特模型都說明了以下問題:(1)國際貿易可以加速全球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2)國際貿易新原則應由“比較成本”或“資源成本”原則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原則;(3)國際貿易可以促進世界範圍內的知識積累和持續的經濟增長,因此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日益提高的開放度可以迅速接受新的世界知識和技術的轉移,從而產生特殊的“追趕效應”。

以上貿易理論融合了多學科知識,更貼近現實,對當今國際貿易現象更有說服力。但是,它並沒有拋棄傳統的自由貿易理論,仍然崇尚自由貿易精神。即使是提出“保護幼稚工業”理論的德國歷史學派弗裏德裏希·李斯特,也只是主張保護本國的弱小工業。壹旦這類弱小產業在政策的保護下發展起來,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他主張國家立即放棄保護政策,實行自由貿易,以利於國內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可見,在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中,自由貿易理論是主流,保護貿易理論只是對其必要的補充。這也是壹些國家在其經濟的特定階段實施保護性貿易政策後轉向自由貿易政策的原因。在這些國家中,美國和日本是典型的,它們今天的經濟成就離不開它們恰當的貿易政策。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也可以借鑒成功國家的經驗,選擇合適的戰略和措施來促進經濟發展。

三、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戰略選擇

(1)完善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為企業實現充分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環境。

我們發現,壹個國家無論實行了多久的保護性貿易政策,最終都會走上自由貿易的道路。根據自由貿易理論,壹個國家要想在對外貿易中獲得更多的利益,首先必須在其國內市場上有充分的競爭。但公平競爭的實現是有條件的:首先要有公平的環境;其次,要打破行業和部門壟斷;最後,還要有壹系列的規章制度作為保障。這些最終都可以通過法律來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說市場經濟也是法制經濟。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從整體上促進和提高了人們的主體意識。但與此同時,在壹些地區,也出現了市場發展不重視市場秩序和規則的現象。壹些地區市場經濟秩序混亂:假冒偽劣商品橫行;偷稅、騙稅、騙匯和走私活動猖獗;抽逃資金、拖欠賬款、逃廢銀行賬戶;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面臨著利益分配格局調整帶來的貧富差距。凡此種種,說到底都是法治缺失、公信力缺失、分配不公造成的。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提高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發展全國統壹、公平競爭、規範有序的市場體系。沒有健全的市場規則,市場難以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公平競爭也難以實現。法律不是被動地反映經濟關系,也不是只從經濟關系之外對經濟運行起作用。它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在經濟運行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努力為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爭取更多的利益。

現在的國際貿易不同於傳統的自由貿易,不僅強調經濟利益,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在考慮經濟因素的同時,也考慮了政治因素。兩國在進行國際貿易時,兩國政府考慮更多的是國家戰略利益。這也是當今國際貿易中頻繁發生貿易摩擦的原因。這就要求我國政府在處理國際貿易爭端時,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掌握談判技巧,努力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以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為例。自2005年5月美國利用特別保障條款對中國紡織品出口實施配額限制以來,雙方進行了壹系列談判。總的來說,中國得不償失。根據世貿組織的規定,特保措施啟動後,雙方必須在30天內開始談判,90天內結束談判。在這方面,美國人在隨後的中美談判中占了先機。5月,中國自行提高了許多紡織品出口關稅,以獲得歐美的理解和寬容。結果是慘敗。7月11日,中美紡織品貿易談判陷入僵局。經過壹次電話磋商和兩輪正式會談,美國仍然沒有讓步,因為它希望從商貿聯委會獲得更多利益。不出所料,在中國在市場開放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做出足夠讓步後,美國人在紡織品問題上始終沒有松口,只留下壹句安慰的話,“對紡織品謹慎使用的特別限制”。美國人在等什麽?後來答案出來了,人民幣終於“升值”了。美國人贏得了最大的勝利。“不交換,不妥協”不是自由貿易者的原則,但卻是談判者應該遵守的鐵律。在這次中國與歐盟、美國的紡織品貿易談判中,中國違反了這條鐵律,失去了談判的主動權。中國的對外貿易已經進入了談判時代。記住“不交換,不妥協”。

(3)善於利用WTO中的貿易規則規避風險,為國內企業在對外貿易中贏得主動。

中國於2006年2月10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世貿組織的基本規則和運行機制可以看出,雖然世貿組織以自由貿易為目標,但它也是壹個基於規則的國際組織,允許其成員以有限但有效的方式支持和管理貿易和國內產業增長。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世貿組織制定的組織框架和各種協議、規則,也是“在自由貿易的外衣下管理貿易的現實”。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們將在履行義務的同時享受相應的權利。我們應該學會巧妙地運用國際遊戲規則來保護自己的利益。以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為例。中國政府對美國以“擾亂市場”為由對中國紡織品重新實施配額的做法表示強烈反對,因為“擾亂市場”不容易量化。但我們不能只是在事件發生後抗議。我們有必要學會如何玩國際遊戲規則,並學會利用它們來保護自己。從過程來看,如果在第壹階段美歐未能滿足烏拉圭回合談判的規定時做出反應,我們就開始向國際社會呼籲,向世貿組織提出交涉,第二、第三階段我們就照章辦事。現在我們可能會主動得多,至少不會給進口國壹個啟動特保條款的借口,或者讓我們目前的抗議更加有理有據,我們會得到國際社會更多的回應和支持。從形勢判斷和決策的角度來說,在國際市場壹些關鍵的遊戲規則發生變化的時候,要做出前瞻性的判斷。學會按照國際遊戲規則操作,是紡織品出口遇到的問題對我們最重要的提示和挑戰。隨著中國不斷擴大開放,相信很多問題也會隨之而來。為了從全球化和壹體化中受益,我們應該努力工作,知己知彼,註重過程中的努力,學習運用國際遊戲規則的技巧,而不僅僅停留在事後抗議的層面。否則,像這壹次,不僅紡織品出口遭受損失,還會帶來其他問題。

參考資料:

[1]保羅·克魯格曼,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吳壹峰,英國古典經濟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3]裴長洪當代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J]國際經濟與貿易探索,1995,(4)

[4]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華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