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長大越難以找到交心的朋友,這似乎成為了許多人的固定認知。雖然交朋友和年齡看起來似乎並沒有什麽關聯,但是其中的確有壹些道理。下面,就讓我們進行相關分析。
認知也在隨著年齡增長
首先,“長大”和“無真心朋友”存在內在聯系嗎?這需要對比兒時的朋友和長大後的朋友,以及兒時的自己和長大的自己有什麽區別。
兒童受到的社會化比成年人少,對交朋友的模式也沒有形成固定思維,比如對價值的理解,對上下級、窮富之間的差距認知等等。
但兒童的友誼關系和成年人的友誼是壹個底層邏輯,都屬於價值交換。因此,兒童之間的價值交換非常隨心,只要情緒感受好,就可以稱之為好的互動關系,這也讓兒童友誼存在不穩定性。
之所以稱為不穩定性而非純粹性,是因為兒童友誼時和時離,沒有固定的友誼紐帶,呈現出的表象就是“純粹”,沒有計算太多價值(純粹不等於無邪)。
隨著兒童成長,社會化差異逐漸凸顯,有壹部分兒童社會化更快,會比社會化更慢的兒童擁有更多的朋友、更好的社會關系,這也會在無意中讓周圍的兒童與之看齊。
在開放交往模式中,兒童認知會受到家長、老師、同學以及環境的影響,價值認知也會逐漸變化。
從價值的長遠程度來看,兒童的價值認知變化可以粗略分為:短期的價值交換理念和長期的價值交換理念;
從實體和情緒價值來看,可分為:偏向實體價值的交換、偏向情緒價值的交換或二者平均分配。
從統計結果上來看,中高階層家庭的孩子會更傾向於擁有長期、偏向實體導向的價值交換,而低階層家庭的孩子則會更傾向於擁有短期、偏向情緒導向的價值交換。
其中,情緒導向的價值交換會產生壹系列副作用,比如封閉自我、不理解世界、找不到真心人等。
因為人際交往的底層邏輯是實體交換,情緒感受交換建立在實體交換的基礎上,包括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精神實體又包括知識、信息等無形實體。
單純要求情緒感受會扭曲人性,逆著人際交往規律行事。
人總是更註重感受,而非細節
另外,人類的記憶往往對情緒更加深刻,對事件細節比較模糊。這就解釋了為什麽有些朋友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已經離妳很遠了,但妳依然會有壹種他是我的好朋友的錯覺。
擁有現實基礎是建立友誼的前提,如果摒棄這壹點,以感受導向去聯系舊友,將會受到挫敗。
兒時的平臺在某些程度上是壹致的,並且沒有經歷過多的社會化,相似點、***同語言更多。而長大以後即使同平臺,也會因為過去的經歷不同,比小時候更難混熟。
這也是小時候似乎可以找到真心朋友,長大了卻找不到的原因。
更開放的價值觀、更健康的互動思維和邏輯、擁有現實基礎可以幫助人們找到“交心”朋友。
其中,健康的互動思維和邏輯往往只有少部分人才擁有,大部分人沒有貫通理解這個邏輯,在某些方面束手束腳,不知道怎麽做才最合適。
所以,長大和交心並沒有直接關系,成長過程才是關鍵。學會用邏輯思考,用情感交流,結果和過程並重,及時索取及時回報,理論上朋友是不難交心的。
雖然現實包含了很多復雜因素,實施起來相對困難,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克服障礙、提升自己。
總的來說,越長大越找不到交心朋友,是因為成長過程扭曲了妳的交友觀,自我學習修正,理解人性和社會規律,妳會得到互動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