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研究電磁輻射與各種微觀粒子的相互作用,對粒子的能級分布、躍遷和光子輻射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20世紀5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拉姆發明了微波技術。稍後,美國貝爾實驗室的湯斯以及前蘇聯物理學家巴索夫和普羅霍洛夫分別提出了利用原子和分子的受激輻射原理來產生和放大微波的設計。1954年,湯斯終於制成了第壹臺氨分子束微波激射器,也稱“脈澤”,能夠產生頻率為24GHz的微波。湯斯與巴索夫和普羅霍洛夫因此分獲196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科學家們研究電磁輻射與各種微觀粒子的相互作用,對粒子的能級分布、躍遷和光子輻射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20世紀5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拉姆發明了微波技術。稍後,美國貝爾實驗室的湯斯以及前蘇聯物理學家巴索夫和普羅霍洛夫分別提出了利用原子和分子的受激輻射原理來產生和放大微波的設計。1954年,湯斯終於制成了第壹臺氨分子束微波激射器,也稱“脈澤”,能夠產生頻率為24GHz的微波。湯斯與巴索夫和普羅霍洛夫因此分獲196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