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借我壹生 讀後感

借我壹生 讀後感

3200多字 喜歡看余秋雨先生的書從《文化苦旅》開始,然後是《千年壹嘆》《山居筆記》,到後來是《行者無疆》,如今捧在我手裏的是他的近作《借我壹生》,習慣了他那將歷史與古跡輕松旋弄在手中的豪氣風格,習慣了他那將時空與地域魔術般的註入筆尖然後揮灑自如的灑脫,猛地接觸到這本流水般平緩而工整的記傳體自述《借我壹生》還真的有些不習慣,但不管習慣不習慣,還得用心看下去,只因為,彼也余秋雨,此也余秋雨! 朱紅色的封面上就映著幾個燙金的大字“借我壹生”,雖然簡單卻透著高貴與質樸。長達410千字的書本分為五卷,分別講述了余秋雨先生壹生各個階段的經歷與感受,好吧,就隨著這本書的脈絡,隨著文字的思路,讓我們走進這當代著名學者的所經歷風風雨雨中去吧 第壹卷講述的是他的童年、他對故鄉親人的回憶。以父親的去世作為開頭,註定了全文的基調裏有些傷感,但卻也開始得情理之中,畢竟,全書的回憶與父親息息相關,與其說是余秋雨的壹生,勿寧說,是他們父子的壹生。 像很多人壹樣,故鄉,對於余秋雨來說,那是他壹輩子都無法淡忘的地方,那裏有他無法忘懷的山山水水、親人和兒時的故事。余姚的山,余姚的人以及余家的興衰和喜怒哀樂,就這樣在他的筆下,慢慢潑灑開來,像壹幅清淡的墨筆山水,簡單卻很雋永。 寫鄉間懶漢的壹段是我所喜歡的,文字寫得幽默而風趣,看這些“懶漢”們在他的筆下各擺高招時,我禁不住微笑著想起了故鄉同類型的人們,再仔細想想,居然跟余先生所寫有幾分神似,於是愈發的覺得好笑,便更想把書看完了。而看到鄉間的兩個穿旗袍的女人教人認字的壹段,又是另外壹種感覺了,王逸琴和“媽媽”,這兩個美麗而講究的上海女人,在僻靜的鄉村,穿做摩登的旗袍,款款的走過鄉間小道,立馬就成了壹道風景線,只是這風景線太短太短,我還來不及品味,它就以王逸琴的悲劇故事結尾了,的確,是消逝得太快了。 接下來,作者的少年求學生活開始了,這回,故鄉遠去了,地點換在上海。 在那裏,他的筆墨傾情的灑向他的叔叔,這個他敬重而且在感情因素裏壹直有股化不開的憂傷情結的親人,或許在他的生命裏,叔叔壹直是個極其重要的人物,是叔叔帶著它,走近了上海,走進了書與知識的海洋。和叔叔同時出現的還有命運多舛的姨媽與益勝哥,只是對於姨媽與益勝哥,作者傾註的更多的是同情,而對於叔叔,更多的是傾幕與敬重。 不管怎樣,這種淡淡的敘事基調在第二章是無法再繼續下去了,因為,第二章的內容包含了太多的悲愁與痛苦,在那黑暗的十年,悲苦的十年裏,攢集起來的痛苦太濃重,太濃重了,使得每壹個經歷過的人都無法用輕松的筆調來敘述它描繪它。我們很幸運,不用經歷那樣持續而濃重的悲苦。記得有位文革時期成長起來的作家有壹次出國訪問時,遇到有位記者問到:“妳們會不會感謝文革,因為是文革讓妳們成為了作家啊!”“不!”作家毫不猶慮的答到,“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做壹個普通而平凡的老百姓,即使什麽成就也沒有,也不願意經歷那樣的痛苦而成為有名望的作家。文革是中國的不幸,是中國同胞的不幸,沒有人會感謝不幸,不管這不幸最終讓他獲得了什麽。”於是我也就理解了作者所描述的痛苦與折磨,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歷:忠厚老實的父親壹再受到造反派的汙辱與欺侮,才華橫溢的叔叔的冤死他鄉,上山下鄉的狂熱與艱幸、孝順的益勝哥的青春早逝、衩人攻擊懷疑的苦悶…….這壹切的壹切,虧得作者都壹壹的承受的下來,而且還壹壹的記在心底,最後書寫了出來,讓我們有了機會去了解壹段我們沒有經歷卻有必要知道的歷史。真的不容易,在那樣黑白顛倒的天地裏,作者還能出汙泥而不染,還能保持清白,還能用平淡而客觀的筆調寫出來,真不容易! 好在那樣黑暗的日子很快就過去了,很快其實是誇張,因為很快的意思是十年!在翻開第三卷之前,我在猜測,這接下來的第三卷會寫些什麽呢?當然不需要問誰,繼續翻動書頁就行了,應該說這第三卷的內容是廣大熱愛余秋雨的讀者仍舊不熟悉的壹部分,在這壹部分裏,作者是以戲劇理論家的身份出現的,或者說是作者在戲劇理論領域方面取得的成就,從字裏行間能感受得到做學問的艱幸,誠然如詞所說的“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從《戲劇理論史稿》到《戲劇審美心理學》到《中國戲劇文化史述》,作者為戲劇理論所作的貢獻值得稱道。接下來,做學問的余秋雨要做官了,上海戲劇學院的校長,沒想到,他做得這麽稱職-------如果情況如他描述的壹樣的話。 文人做官大抵很難做得既正直又圓滑,但余先生做得不錯,將偌大的壹個戲劇學院打理得景景有條,更難能可貴的是,在他做官做得政績卓著的時候,他居然選擇要隱退,而原因居然還是要做學問。心甘情願的從榮耀裏退出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我不知道,但我十分感動,原來在人的心底,信念是如此的珍貴與強大。將近看完余先生淡出官場那壹段,而思緒卻仍然留在他做校長時的那些趣事裏:堂堂的校長宿舍居然經常塞馬桶,而且壹塞就要發大水,就要發動鄰居與學生來搶救物資與書本,壹大幫人弄得狼狽不堪,更不可議的事情居然是這樣的事情壹個星期會發生兩次…… 不管怎樣,他成功的逃離了,逃離了戲劇學院,這實在是余先生富有重要意義的轉折點,倘若不是如此,我們廣大的讀者也就沒有福氣來欣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行者無疆》等壹部部佳作了,當然,反過來說,上海戲劇學院就會由這位能幹而優秀的余校長壹直打理著。 出走,從官場走出來,從戲劇領域走出來,余先生走進了壹個更為廣闊的天地,他開始了對中國文化的考察與反思,而這無疑是壹件浩大無比的工程,但他決定要走下去,而且走得很壯觀。或許,看《文化苦旅》,我們單單是被余先生深刻而富於歷史氣息的筆調吸引,至於每壹篇精彩文章後面所蘊含的作者本義或是文章所深含的文化層次的深意,我想我們大抵是不太清楚的,而在這裏,在第四卷,余先生壹壹的告訴了我們,於是,我們知道了,我們明白了,於是我們回去,再次翻出《文化苦旅》,這壹次,味道不同了,余先生並不是簡單的為寫壹處古跡而寫那壹篇篇文章,更重要的是那古跡身後深藏的歷史文化含義。從歷史古跡開筆,作者將目光又轉向中國文化與社會災難以及中國文化的精神歸宿方面,於是就又有了《山居筆記》。 再後面,作者的目光壹再拓展,他深知站在中國的土地上寫中國文化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他渴望走近世界文明與文化,借此來探討中國文化的秘密,於是,就有了《行者無疆》和《千年壹嘆》,看完作者關於此書完成的經歷,我忽然覺得自己從前看這本書的時候是多麽的天真與膚淺,那時,除了感嘆世界文明的神奇與異域的景致外,更感嘆余先生的福氣:能坐著車子這樣滿世界的跑,該是件多麽幸福的事情,卻不曾想過,余先生寫成這本書原來是經歷了這麽艱幸:領受著與親人別離的痛苦,飽受長途奔波的辛勞,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穿越世界上最難走的沙漠與戰爭地帶。然而他的努力終究沒有白費,他對中華文明的領會與認識上到了壹個新的臺階,而廣大的讀者也有幸,通過他,認識了世界的文明與文化。 我以為整本書應該就要結束了,但還有第五卷,說實在話,第五卷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但卻可能是作者最想訴說的,這壹卷,例舉了最近幾年來,作者所遇到的誹謗、惡意中傷、輿論攻擊以及事情原委和作者所做出的回應等等,有些事情甚至牽扯到文革。我總覺得字裏行間,作者是想將這些文字當成反駁對抗抵禦”敵人”的利器、他試圖以此來向廣大讀者證明自己的艱辛與傷痛,或許是作者把這自傳當作戰場了,又或許是我太苛刻了,作家名人再怎麽樣也還是人,我們不應該將所有要求都寄予在他身上,而且倘若真是承受了如此多的誹謗與流擊的中傷,在這裏寫出來,並不是為了討得大家的贊同,只是覺得寫出來會舒服些的話,也是未嘗不可的! 有同事見我看此書,便問感覺怎樣,我茫然的搖搖頭,輕描淡寫的說,“壹百人眼中有壹百個哈姆雷特,那麽,同樣,壹百個眼中有壹百個余秋雨,我只能像妳介紹壹下大概內容,至於感覺怎樣,還得妳自己嘗 “ 想要知道葡萄是什麽味,親自去嘗吧”, “要不,書借給您看吧!”我認為書本身才是最好的回答,而我的聲音,只是借用壹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