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報問詢函的含金量越來越高,有時讀壹份問詢函,甚至比我跑壹趟公司現場調研效果更好。”看完心儀標的交出的問詢函回復,滬上某公募基金經理由衷地感嘆道。
壹份年報問詢函,被專業投資人士視為“投資寶典”,恰是上交所2018年年報監管工作的“成果”之壹。6月6日下午,上交所發布2018年年報審核工作總結,明確“抓兩頭、帶中間”的監管思路,重點關註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部分上市公司“水落石出”暴露的壹些問題。
據熟悉上交所公司監管的知情人士介紹,經過此前多年的積累、打磨,以問詢函為重要抓手的年報監管已日臻成熟,“還投資者真實透明的公司”的目標,既將公司風險點壹壹發掘,提示市場關註,也為市場更清晰地了解質優公司提供可能。
作為資本市場監管的重要手段,“還投資者真實透明的公司”的監管理念,與推動資本市場持續 健康 發展壹脈相承,只有讓投資者更清晰地辨別公司質地,持有好公司、拋棄差公司,資本市場才能激濁揚清、去偽存真,帶動更多公司向好發展。
發現價值,看透壹家好公司
“剛開始看到年報問詢函,總感覺心裏不舒服,中小投資者也不理解,不停地打電話過來,問公司是不是出事了。經過這幾年,我們都明白了,問詢是希望公司把情況介紹得更清楚,這對公司是好事,對投資者也是好事。”某上市公司董秘告訴記者。
這壹觀點得到了上交所的認同。上交所明確指出,問詢的目的是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幫助投資者更全面客觀地了解公司情況,更好地作出投資決策。問詢本身是壹種比較中性的監管方式,並不代表被問詢公司就存在違法違規行為。
例如,某家上市公司的利潤率壹直高於同行業平均水平,僅觀察財報很容易令人心生疑問:公司究竟是競爭力突出,還是盈利有水分?於是,上交所向該公司發出年報問詢函,要求公司披露財務、客戶及關聯方等多方面信息,解釋利潤率較高的原因。
讓質優公司被更多投資者看清,也符合滬市公司的基本情況。從滬市公司運行數據來看,質優公司占了絕大多數。2018年,滬市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3.5萬億元,同比增長11%,占同期GDP比重約30%;***實現凈利潤2.80萬億元,同比增長4%。同時,絕大多數公司專註主業,以體現主業經營質量的扣非後凈利潤為例,2016年至2018年連續三年扣非後凈利潤盈利的公司約1100家,占滬市公司總數的近八成。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很多公司經營很好,可由於上市時間較短等原因,對如何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以及更好地面對投資者,還沒理解透徹,上交所希望通過包括問詢在內的多種方式,幫助公司做好年報披露工作,與投資者保持良好溝通。
“同時,在問詢、回復中,也能了解到相關公司運營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壹起幫助公司找到解決辦法。”該知情人士說。
壹份問詢函,為何有這麽多的用處?答案就在專業,2015年以來,上交所實施分行業監管,以行業小組為主,以財務、法律等專業小組為輔,打造全方位無死角的監管體系。“經過多年歷練、打磨,問詢函件基本壹針見血,直達核心事項,有利於公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有利於投資者參考投資。”
揭示風險,不讓差公司渾水摸魚
2018年以來,受宏觀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個別上市公司的經營出現了些許困難,情急之下,壹些違規違法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面對這種情況,上交所很快展開行動,在2018年年報問詢中將業績真實性、經營風險、並購商譽、大股東占資等事項放在核心位置,予以重點關註。
在業績真實性方面,壹家資產迅速膨脹的公司被上交所所關註。該公司主營產品的固定資產原值高達逾50億元,是同行業同地區上市公司同類產品的近3倍,可公司營收增幅卻遠小於固定資產增幅。
“年報披露時,發現這家公司固定資產規模增長太快,我們還沒搞清楚原因,上交所就直接將其與同行做對比並發問,給了我們很好的提醒。”某機構的行業研究員表示。
此外,滬市個別公司利用會計準則進行不當盈余管理的現象仍然存在,如通過表決權委托或協議安排,在持股比例不變的情況下,變更公司的合並範圍。部分公司變更壞賬計提政策有壹定隨意性,甚至可能利用商譽減值“大洗澡”。
為了看透問清這些問題,上交所將財務分析與行業監管相結合,註重財務與非財務信息的相互印證、財務指標之間的勾稽關系,以及同行業公司和產品的交叉比對。通過對公司財務信息的全面掃描,發掘疑點、提出問詢,督促公司全面真實披露經營業績情況。
此外,上交所還重點關註2018年有所擡頭的控股股東資金占用和違規擔保行為,對可能存在資金占用、違規擔保及其他不當利益輸送的情形,深挖細究,並在核清事實的基礎上,要求公司及相關股東限期整改,未能按期解決的,依法依規對公司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即ST處理)。
有接近監管人士表示:“絕大部分的投資者往往只關註營收、凈利兩個指標,可要想看透壹家公司,需要了解的遠不止這些。監管機構希望上市公司向投資者壹五壹十地說明,利潤是如何產生的,資金是如何流動的,讓投資者真正了解公司經營,而不只是看到單點數據。”
其進壹步表示,只有上市公司做好信息披露,投資者讀好公司公告,才能在資本市場形成價值投資、壹起成長的理念,形成壹個鼓勵聚焦主營、踏實發展,摒棄概念炒作、盲目跨界的良好氛圍。“讓好公司更好,差公司回歸估值,最終促進資本市場 健康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