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戰國時期的外交戰略——蘇秦、張儀的合縱連橫
合縱連橫
合縱連橫(hezong lianheng)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
張儀曾經遊說六國,讓六國***同事奉秦國。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戰國中期,齊、秦兩國最為強大,東西對峙,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國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大國間沖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為頻繁,出現了合縱和連橫的鬥爭。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並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壹些國家,***同進攻另外壹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壹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並。連橫的目的在於事奉壹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壹些弱國,以達到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的。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
最初,合縱與連橫變化無常。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遊說於各個國家,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連橫既可以聯秦,也可以聯齊,這就是所謂“朝秦暮楚”。後來,因為秦國的勢力不斷強大起來,成為東方六國的***同威脅,於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茍安。秦國的連橫活動,目的是為了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便孤立各國,各個擊破。
公孫衍曾於公元前318年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壹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後來蘇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於前287年聯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並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鬥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歷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典故:
公元前313年的壹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和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裏,兩國永遠和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壹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壹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系。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裏地獻給妳們,壹定是聽錯了,只有六裏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壹蹶不振。這就是張儀采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2、秦統壹六國的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 yuǎn jiāo jìn gōng
解 釋 先和距離遠的國家交朋友,進攻鄰近的國家。本是戰國時範雎為秦國采用的壹種外交策略,秦國用它達到了並吞六國、建立統壹王朝的目的。後亦指待人、處世的壹種手段。
英語翻譯befriending the distant enemy while attacking a nearby enemy
出 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用 法 聯合式;作主語、定語、賓語;用於戰爭等
示 例 張恨水《金粉世家》第24回:“~壹家連竹陣,上和下睦三婢鬧書齋。”
三十六計
形禁勢格①,利從近取,害以遠隔②。上火下澤③。
註釋
①形禁勢格:禁,禁止。格,阻礙。句意為受到地勢的限制和阻礙。
②利從近取,害以遠隔:句意為,先攻取就近的敵人有利,越過近敵先去攻取遠隔之敵是有害的。
③上火下澤:語出《易經·睽》卦。睽,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離上)。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兌為澤。上離下澤,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則又可相生,循環無窮。又“睽”,乘違,即矛盾。本卦《象》辭:“上火下澤,睽。”意為上火下澤,兩相離違、矛盾。
此計運用“上火下澤”相互離違的道理,說明采取“遠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敵相互矛盾、離違,而我正好各個擊破。
按語
混戰之局,縱橫捭闔之中,各自取利。遠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結;近者交之,反使變生肘腑。範雎之謀,為地理之定則,其理甚明。
解析
遠交近攻的謀略,不只是軍事上的謀略,它實際上更多指總司令部甚至國家最高領導者采取的政治戰略。大棒和橄攬枝,相互配合運用,不使亂與自己的近鄰結盟。對鄰國則揮舞大捧,把它消滅。如果和鄰國結交,恐怕變亂會在近處發生。其實,從長遠看,所謂遠交,也決不可能是長期和好。消滅近鄰之後,遠交之國也就成了近鄰,新壹輪的征伐也是不可避免的。
遠交近攻,語出《戰國策.秦策》:範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這是範雎說服秦王的壹句名言。遠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各個擊破,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
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時,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為了防止敵方結盟,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各個擊破。消滅了近敵之後,“遠交”的國家又成為新的攻擊對象了。“遠交”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樹敵過多而采用的外交誘騙。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並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範雎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占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四十余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壹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壹中國的願望。
戰例
成吉思汗統壹蒙古後,他又有了更大的目標。跟他東南相鄰的是金(國),西南相鄰的是西夏(國),更遠的就是南宋國。此時,對蒙古構成威脅的只有金。於是,成吉思汗壹方面用武力脅迫西夏與其議和,解除了西部的騷擾;壹方面,派人遠去南宋通好,答應與南宋***同進攻金。南宋雖然迫於金的壓力,沒有聯蒙打金,但,對蒙古攻打金而采取了中立的態度。金連連敗退,以致遷都於開封。
成吉思汗見金被打退,回手進攻西夏,1227年6月,夏主被迫投降,夏滅亡。6月,成吉思汗病死。
1229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即大汗位,也采取了“遠交近攻”的戰略,他派使者到南宋,聯合南宋南北夾擊金國,1233年,攻克開封。為了表示對南宋的友好,窩闊臺還修飾了孔廟。1234年1月,金哀宗自殺身亡,金滅亡。
1235年6月,蒙古國見擴張道路上的障礙已基本清除,於是,反臉大舉進攻南宋,攻克南京。1279年,元軍攻占圭山(廣東新會壹帶),宋大臣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自殺,南宋滅亡。元統壹了中國。
故事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實際上已經架空,群雄並起,逐鹿中原。鄭莊公在此混亂局勢下,巧妙地運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當時稱霸的地位。當時,鄭國近鄰的宋國、衛國與鄭國積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銳,鄭國時刻都有被兩國夾擊的危險。鄭國在外交上采取主動,接連與邾、魯等國結盟,不久又與實力強大的齊國在石門簽訂盟約。
公元前719年,宋衛聯合陳、蔡兩國***同攻打鄭國,魯國也派兵助戰,將鄭國東門圍困了五天五夜。雖未攻下,鄭國已感到本國與魯國的關系還存在問題,便千方百計想與魯國重新修好,***同對付宋、衛。
公元前717年,鄭國以幫邾國雪恥為名,攻打宋國。同時,向魯國積極發動外交功勢,主動派使臣到魯國,商議把鄭國在魯國境內的訪枋交歸魯國。果然,魯國與鄭重修舊誼。齊國當時出面調停鄭國和宋國的關系,鄭莊公表示尊重齊國的意見,暫時與宋國修好。齊國因此也對鄭國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鄭莊公以宋國不朝拜周天子為由,代周天子發令攻打宋國。鄭、齊、魯三國大軍很快地攻占了宋國大片土地.宋、衛軍隊避開聯軍鋒芒,乘虛攻入鄭國。鄭莊公把占領宋國的土地全部送與齊、魯兩國,迅速回兵,大敗宋、衛大軍.鄭國乘勝追擊,擊敗宋國,衛國被迫求和。鄭莊公勢力擴張,霸主地位形成。
3、冷戰時期的圍堵政策
圍堵政策 是指美國在冷戰早期的外交戰略,目的是限制所謂的多米諾效應,即新興國家多倒向社會主義蘇聯,而不是資本主義的歐美.
該思想主要是來自於孤立導致停滯.
4、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