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肥料企業 之間怎樣進行有效整合

肥料企業 之間怎樣進行有效整合

第十四屆國產高濃度磷復肥產銷會議日前在合肥召開,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180多家肥料生產與流通企業參與。國產高濃度磷復肥產銷會是我國肥料行業公認的頂級盛會,有著行業風向標之稱。

從這屆產銷會可以看出,國內肥料行業產業整合已在悄然進行,展館內唱主角的仍是金正大、史丹利、魯西化工、中化化肥等幾十家業界巨頭,鮮有新面孔湧現,而且這些大企業的產能仍在大幅度增加。

同時,肥料發展方向也逐漸清晰,硝基肥與緩控釋肥成為主流,被最多的企業展示,其中不乏四川美豐、貴州開磷、雲天化、金正大等業界翹楚。

另外,與肥料配套的施肥技術也成為各肥料企業研究的熱點,良肥配良法漸成新趨勢。

行業整合進入實質階段記者在展館內看到,展位面積最大、裝修最為氣派、人氣最旺的均是業界公認的領軍企業,如中農集團、甕福集團、金正大、洋豐、六國化工……而且特裝及以上企業幾乎也是近三屆"國產高濃度磷復肥產銷會"的特裝及以上展位企業,鮮有新面孔。

"這說明喊了多年的肥料行業產業整合已進入實質階段。"四川美豐化工副總經理唐立永說。早在約2006年,我國化肥已達供需平衡,至2008 年,產能過剩現象已比較明顯,但此後產能仍在逐年快速擴張,至2012年,全國磷復肥生產企業達2700多家,總設計產能可達1.5億噸以上,2012年實際產量約5000萬噸,處於嚴重過剩。這導致市場競爭加劇,企業利潤進壹步被分薄,壹些沒有規模、資金及技術優勢的企業只能布局小區域市場,產量越來越小,甚至被迫轉行或被收購。

與之相反的是,業界領軍企業卻在快速布局全國市場,在各地新建生產基地或者配送中心,進壹步擴張產能。如金正大,目前年銷量已經超300萬噸,但仍在廣東、雲南等地建設生產基地。"未來幾年,隨著這些巨頭新增產能的釋放,沒有特色的中小型肥企將更難生存,壹大批將被淘汰出市場。

硝基肥與緩釋肥成兩大主流

與往屆展會各類新概念及山寨知名品牌肥料層出不窮不同,本屆展會不僅沒有出現從未聽過的新概念產品,就連以往炒作過的概念也銷聲匿跡,山寨知名品牌的肥料也少有出現。

"這說明經過幾年的摸索,肥料行業已過了炒概念的時代,發展方向已漸漸清晰起來。"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秘書長趙秉強教授分析,目前最為清晰的兩個方向,壹是硝基肥,壹是緩控釋肥。

本屆展會展出的產品也印證了這個觀點。四川美豐、新都化工、貴州開磷、雲天化、河北冀衡等企業均將硝基肥作為公司核心產品展示,就連在業界以生產緩控釋肥著稱的金正大也推出硝基肥,並明確硝基肥與緩控釋肥是公司兩大核心系列產品。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管理中心總監張營介紹,公司從 2011年開始投資高塔硝基肥,至今臨沂與濰坊各60萬噸的硝基肥已投產,目前貴州基地60萬噸的產能也正在建設中,至2014年底,產能將達180萬噸。

緩控釋肥方面,除了金正大、施可豐、漢楓集團、山東農大、金沂蒙、江蘇華昌等行業領軍企業有展示新品外,不少中小型企業也不甘落後。

在唐立永看來,這兩大方向的形成是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據統計,在我國18億畝耕地中,大約有7億畝耕地適合用硝基肥,該肥年需求量約3000 多萬噸,現實際產能約500萬噸,市場需求前景廣闊。2013年底,新建或擬建的硝基復合肥生產企業有20多家,新增硝基肥產能將達到900-1000萬噸;預計2015年底,硝基肥產能將達到1600萬噸。其中,高塔硝基肥是眾多生產硝基肥工藝中最具代表的壹類,市場約70%的硝基肥均出自高塔工藝。

此外,緩釋肥料已被寫入中央壹號文件大力推廣,前景不言而喻。

當然,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環保型肥料也成為肥料發展的壹大熱點,如雙贏集團、六國化工、遼寧津大盛源集團等企業均主打高效環保型肥料概念。

而主攻復合微生物肥、藥肥、腐植酸肥、甲殼素復肥、矽肥等近年湧現的新型肥料的企業則參展不多,也沒有業界標桿性企業參與。

良肥配良法成新趨勢

記者在展館也註意到,伴隨著企業格局的形成,及肥料發展方向的清晰,與良肥配套的科學施肥技術正成為肥料下壹個研發熱點。

如金正大,除了展示公司硝基肥與緩控釋肥兩大核心系列產品外還隆重推出了最新研究、重點打造的產品——水溶肥滴灌設施。"這是為了配套公司研制的硝基肥及水溶肥的需要。"金正大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在推廣水溶肥時,已明確提出要做精準水肥壹體化配套服務商的定位。

全國農技中心節水農業技術處處長高祥照也表示,肥料行業進入規範發展階段後,企業的競爭需要放在農化服務及推廣科學施肥技術上,這已是必然趨勢。

高祥照認為,當前施肥面臨的主要問題有:農田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生產管理水平低、肥料結構不合理、肥料產品技術水平低、農化服務缺乏、肥料相關管理水平低等。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最重要壹條就是施肥觀念與技術的改變。如傳統施肥模式是將肥料施到地裏,而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將肥料施到作物根部才最高效最省肥;傳統作物水分補給是要給農田灌溉,而現在必須改變為給莊稼供水。"這些傳統耕作模式的改變,需要肥企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是肥企發展壯大的好機會。"高祥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