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遼沈戰役。
1、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2、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臺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內戰“三大戰役”之壹,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64天。
3、遼沈戰役是中國近代史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之壹,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歷時52天。中國***產黨稱之為遼沈戰役,中國國民黨稱之為遼西會戰,又作”遼沈會戰“。
擴展資料三大戰役勝利原因: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毛澤東針對三大戰役各戰場的不同情況制定了不同的戰略方針。
在東北戰場上,針對敵人兵力部署在錦州、沈陽、長春三點壹線的態勢和撤退東北的企圖,毛澤東制定了“關門打狗”的戰略方針,要求人民解放軍“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並把首先奪取錦州切斷北寧線作為“關門”的關鍵。
10月5日,人民解放軍攻克錦州全殲守敵10萬余人,完全封閉了東北之敵陸上的逃路,“關門打狗”之勢形成,敵人遂成甕中之鱉。
在淮海戰場上,針對敵人在以徐州為中心點的“壹點兩線(隴海線、津浦線)”,企圖以此來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而且萬不得巳時撒到淮南與南線敵人匯合以確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毛澤東提出了“截斷宿蚌路,殲敵於淮河長江以北”的戰略方針,對敵人進行“中間突破”加以各個就地殲滅。
人民解放軍於1948年11月6日發起淮海戰役,15日攻占宿縣切斷了徐蚌路,20日攻占碾莊全殲黃百韜兵團實現了“中間突破”的預期目標:隨後,又殲滅了黃維、杜聿明集團.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徹底勝利.
平津戰場上,傅作義集團在以北平、天津為中心,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的鐵路線上擺起了壹字長蛇陣,並企圖在潰敗時從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竄。為了就地殲敵不讓其逃走,毛澤東制定了先切斷敵人東灑兩頭退路然後再逐個殲滅敵人的戰略方針。
早在遼沈戰役尚未結束,平津戰役還未打響的1948年11月20日,毛澤東即指示東北野戰軍“先以四個縱隊夜行曉宿秘密人關,執行隔斷平津的任務”。
並建議在曲陽的人民解放軍兩個縱隊“配合楊成武、詹大南包圍張家口”,以切斷華北之敵的東、西退路。26日,毛澤東制定了《東北大軍人關後的作戰計劃》,再次強調了包圍張家口和切斷平、津聯系的戰略意圖。
百度百科-三大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