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素有“螢石之鄉”、“ 螢石王國”的美稱,螢石蘊藏量居全國各縣之首,以開發早、產量多、品位高而馳名中外。
1921年10月,履坦鎮範村的範乃藩在大通寺後山第壹個破土掘寶,創建“物華弗石公司”,螢石礦開始外銷,並隨之引來了日本強盜的垂涎三尺。
1942年5月,侵華日軍發動浙贛戰役,其重要目標就是侵占武義等7個縣的螢石產地,掠奪螢石戰略資源。23日,日軍東路師團侵占武義。10月15日,由日本地質專家組成的從軍調查隊寫出《武義-義烏螢石產地精查報告》,對武義境內的22處螢石礦作了調查,並作了貯量測算,報告中稱:“就7個縣的螢石資源調查實施結果看,武義螢石為東方第壹。”11月,日軍成立了“華中礦業公司武義砩石采礦所”,在楊家、塘裏、周嶺等地設立礦區盜采螢石。同年,日寇為了加快掠奪,竟然拆毀了熟溪橋上的廊屋,鋪上鐵軌,修建了從金華經楊家至武義塘裏的礦山鐵路,並於1944年5月8日通車。日軍在侵占武義期間,楊家、塘裏、周嶺等礦區2000多名礦工幾乎被殺光。抗戰勝利後,僅楊家壹個洞坑就清理出屍骨305具。
解放後,飽受蹂躪的礦山重新煥發生機。1950年4月,浙江省砩礦辦事處成立,清理日偽軍殘留礦山,作開采恢復生產,後經多次易名。1966年12月,改名浙江東風螢石礦,1980年11月改稱東風瑩石公司,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螢石生產經營企業。
東風瑩石公司全盛時有4個礦,16眼礦井,職工2500多人,年產塊礦10來萬噸,為國家創收了大量外匯。公司發展進入高峰的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年出口創匯最高達到800萬美元。進入80年代中期,“東風”每年上繳的稅收是800~1000萬元;在金華武義納稅排行榜上,“東風”占據榜首長達10年之久。
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多種經營,主要建成東瑩水泥廠等企業。
上世紀90年代末在國有企業改制浪潮中拆分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