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試論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歷史背景、內涵以及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

試論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歷史背景、內涵以及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現實條件和實現路徑

(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

發展不是片面的發展,而是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中,經濟發展處於中心地位。經濟發展了,才能奠定物質基礎,為其他方面的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從而促進其他方面的發展。沒有經濟發展,其他各方面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和制約,甚至無法實現。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目的不是為了經濟本身,而是為了人民,為了真正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是發展的目的,這當然也是經濟建設和發展的目的。而經濟建設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的手段。沒有這種手段,目標就無法實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始終圍繞人的全面發展這個根本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必須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

以人為本是我們制定壹切發展戰略的基本出發點,但人的利益和訴求的實現是壹個過程。以人為本無疑是科學發展觀的首要基本內涵。此外,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規定和內涵。第壹,科學發展觀由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全面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組成,但這四個方面是絕對不可分割的。必須以“以人為本”為核心來看待它們,它們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都要圍繞“以人為本”這個核心來展開。“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需要從三層含義來把握【1】:(1)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本的實踐。馬克思確立了“人是實踐的存在”這壹科學命題,這與人的本質有關。他指出,人從勞動實踐中“走”出來,靠勞動實踐生活,人的本質是人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的實踐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礎和根本出發點。(2)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才為本。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伴隨著人和個人的本質力量或人的才能不斷生成和升華的歷史,這種生成和升華是由以人為主體的壹代又壹代的才能推動的。在當代社會,發展依靠人才,人才促進發展的問題尤為突出。(3)以人為本就是人民的利益。以人為本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壹位。人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經濟社會發展盡職盡責、建功立業,也就是用自己的道德和才能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人們為之奮鬥的壹切都與他們的利益相關。”[3]從這個意義上說,以人為本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和根本立足點。第二,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是唯物辯證法和現代系統論的應用。完整協調是聯系和發展的內在要求,要防止片面性和單壹性;現代系統論的基本原理是,系統作為壹個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部分從屬於整體,不能脫離整體。作為系統的整體和部分,在縱向演進和橫向推進中必須遵循整體性和協同性原則。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就是這些原則和法則的貫徹和體現。社會發展的實踐表明,社會進步是通過協調發展實現的,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國內開發開放協調發展的結果,是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的結果。可以說,只有實現協調發展,全面可持續發展才有可能。第三,這種科學發展觀體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目標和社會全面發展目標在價值目標上的統壹,體現了馬克思所期望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態。[4]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前提,社會的全面發展是通過人的全面發展來實現的,而社會的全面發展又能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可以說,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是關於人的全面發展觀和社會全面發展觀內在統壹的新發展觀或新價值觀,即社會發展要以人為本,社會發展由人來實踐,最終是為了人自身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科學發展觀的現實條件。

發展觀的演進總是基於特定社會的發展條件。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也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改革之初,大多數經濟學家倡導的發展觀是“以GDP和人均GDP的增長為中心,走歐美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只註重資本積累、政府計劃配置資源和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強調進口替代的發展和不平衡對發展的促進”。然而,90年代以後,在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壹系列問題:人均GDP雖然提高了,但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區發展差距擴大了;工業化程度提高了,但是農業因為靠犧牲農業來推動工業化,受到了很大的損害;城市化程度提高了,但城市失業率提高了;對人力資本尤其是教育的投資長期被忽視,知識和技術進步緩慢;重發展、輕治理,導致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因為漸進式改革強調政府計劃主導,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導致政府機構膨脹,政府權力膨脹,滋生腐敗;國有經濟改革舉步維艱,金融體系壞賬不斷增加,內部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針對後發展經濟中存在的問題,經濟學家對經濟發展的概念進行了重新思考,基本得出以下認識[5]: 1。發展應該是經濟社會各方面全面進步的過程,包括人民身體素質、技術素質、智力素質的提高,適度的失業率,收入和發展差距的控制,社會保障的逐步完善,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等等,而不僅僅是。2.重新重視農業的發展,認為損害和忽視農業的發展會導致工業化條件的惡化;3.提出了人力資本促進經濟發展的理論,認為持續的、資源節約型的經濟發展依賴於知識和技術的進步,進而關鍵是增加教育等人力投資的比重;4.生態環保主義者和發展經濟學家總結了二戰後發展破壞生態環境的教訓,提出了可持續安全發展理論;5.認識到改革開放和市場壹體化也是發展的重要動力。

基於上述理解,經濟發展被定義為壹個國家或地區由欠發達狀態向發達狀態轉變的過程,包括三個層面的含義:城鄉、就業、產業等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社會經濟生活各方面的質量都得到了提高,比如人的素質提高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繼續增長。

改革開放26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5689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116694億元,年均增長9.4%,增長20.5倍,人均收入達到1090美元。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1997)公布的數據,在1980-1995年期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GNP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1.1%和8.2%,為世界之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長率高6.5個百分點。[6]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全國財政支出從1978年的1122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22053億元,財政收入從1978年的1132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65438元。[7]

然而,在稱贊中國經濟的同時,世界銀行和克魯格曼也明確指出:“亞洲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增長率,但沒有可與之相比的顯著的生產率增長。它的增長是資源投入的結果,而不是效率的提高。”同時,由於政治體制改革的相對滯後性和市場化改革中各種制度的兼容性,漸進式改革也導致了壹些負面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貧富差距擴大了。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改革開放後從65438年到0979年,中國經歷了兩個收入差距擴大的時期。第壹期是1985-1993。由於放開部分價格後農產品價格漲幅低於工業品,城鄉貿易條件惡化。基尼系數從1980的0.1上升到1993的0.42,成為世界上上升最快的國家之壹(世界銀行,2003)。第二期為1997至2000年。由於農產品價格的部分放開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直到2000年。

(2)地區差距擴大。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壹個重要表現就是社會分化和區域分化。1980到2003年,東部地區在全國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由50%上升到59%,西部地區總量的比重相應下降。1980年東、中、西部地區GDP總量占比50.2: 29.72: 20.04,1990年占比擴大到51.5: 28.26: 20.24,2000年擴大到58.86: 24。[8]

(3)經濟發展仍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雖然經濟總量只占全球的4%,但能源消耗卻占全球的三分之壹。去年,中國GDP僅占世界GDP的4%,卻消耗了世界48%的水泥、27%的鋼鐵、35%的鐵礦石和20%的鋁和銅。經濟增長過於依賴資源消耗和犧牲環境。200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58萬億元,能源消耗約為16億噸煤,2.5億噸石油,2億噸多鋼,8億噸水泥。我們對資源的消耗大於日本(不包括石油),日本GDP總量是中國的兩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鋼鐵和銅消費國,第二大石油和電力消費國(僅次於美國)。中國人均資源量很低,人均水資源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探明石油儲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天然氣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在中國,重點鋼鐵企業噸鋼可比能耗比國際水平高40%,火電行業煤耗比國際水平高30%,萬元GDP用水量比國際水平高5倍,萬元GDP總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中國的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3.7億千瓦,而日本只有2.2億千瓦,卻創造了4倍於中國的GDP。中國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德國和法國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全球環境汙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中國占了8個;中國70%的城市都被汙染了;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聲超標的環境中;中國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2600多平方公裏的速度由西向東推進。[9]

基於上述問題,王夢奎將中國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歸結為四個方面的原因。他認為:第壹,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在新的發展階段,人們各方面的需求比過去高得多,而且日益多樣化;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為逐步滿足這壹要求提供了可能。現在提出的很多問題,過去提不出來,也解決不了。過去那種以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任何代價為基礎的發展理念需要相應改變。第二,制度環境的變化。現在發展中的很多問題都是體制轉軌過程中的問題。過去那些植根於計劃經濟體制的發展理念,那些在經濟體制改革初期產生的發展理念,都需要相應改變。第三,20多年發展提供的經驗教訓。進壹步發展面臨諸多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有的是中國現階段發展難以完全避免的,有的是發展理念偏差造成或加劇的。新發展觀是針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即針對發展中不全面、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實際問題而提出的。第四,世界趨勢。當今世界,國際社會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強調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壹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必須在保護世界生態環境和發展文明方面承擔應有的責任。只有積極實現發展理念的轉變,才能趨利避害,在更高層次上推進我國的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10]

(三)科學發展觀的實現路徑

雖然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高速經濟增長,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但也出現了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趨勢日益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隱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非均衡發展戰略,主張先富起來後富起來。雖然最終目標是實現同樣的富裕,但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並未得到有效遏制,並逐漸演變為日益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當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及時轉變發展理念無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現實要求中國必須調整新時代的增長方式,即從少數人共享的增長方式轉向全體人民共享增長成果的發展方式,從不公平、不平衡的增長方式轉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公平增長方式。

最近,世界銀行在《中國:促進公平經濟增長》壹書中,提出了中國政府促進公平增長的壹攬子政策建議,是中國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參考。報告的建議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進壹步促進中國國內市場的整合,增加市場靈活性;促進公平的經濟增長,應對威脅中國發展和分配的風險。報告稱,中國政府有機會也有能力讓更多人受益於改革發展的成果。對於中國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居民和政府來說,增加收入和縮小差距的主要途徑是進壹步促進勞動力流動、技術創新和深化體制改革。報告建議,政府促進公平的經濟增長,有助於降低改革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成本,有效縮小收入差距和地區差距,降低未來發展的社會成本和風險。

報告指出,整合過程中需要處理的主要問題包括:壹是地方保護主義造成的國內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分割,這是地方政府對所屬企業的依賴以及地方政府對市場監管、企業經營管理和法院仲裁的控制造成的。第二,要進壹步克服阻礙勞動力流動的障礙,包括解決城鎮低收入者住房供應不足,農村土地使用權被侵犯,以及對農民工的各種歧視。三要切實解決阻礙資本有效配置的因素,放松政府對資源配置的管制,完善銀行業金融體系結構,加大企業利益信息披露機制改革力度。報告認為,中國未來的市場壹體化改革和彈性提升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1)明確地方政府對地方企業、金融結構和仲裁機構的責任,明確地方政府在市場監管和市場競爭政策方面的責任;(2)加快體制改革,減少對勞動力流動的限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效保護土地所有權,整頓城市土地市場;(3)繼續推進金融體系商業化和市場化改革,完善治理結構,放寬民間資本進入範圍。對此,報告建議,創造生產性就業機會,提高農業勞動力報酬率,對於機會分配、收入公平、經濟失衡非常重要。報告認為,改善落後地區的經濟增長條件,全面實現公平的經濟增長,有賴於提高人口素質、促進技術進步和技術擴散、促進城市集約化、發展服務員、增加農民收入等壹攬子政策的實施和落實。

具體來說,中國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成功實現以下思想認識和改革實踐的重要轉變[11]: 1。我們應該從過分強調經濟增長,特別是實際存在的“GDP中心論”轉向在經濟適度增長的基礎上保持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在政府績效和官員績效的評估上建立壹套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措施。2.從過分強調發展的物質成果的增加,特別是GDP總量的增加,到更加註重全面降低發展成本,特別是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成本。3.我們應該從過分強調發展過程中物質財富的積累轉向更加註重全面提高人的發展能力,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本的投資,即從實際的“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4.我們應該從過分強調以物質資本投入推動經濟發展轉向更加註重制度創新,為推動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5.我們應該從過分強調政府直接參與經濟發展轉向更加重視政府通過履行服務市場主體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職能來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6.我們應該從過度強調壹部分人先富起來轉向更加關註大多數人分享發展成果,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加快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步伐。7.我們應該從過分強調城市發展和城鄉發展之間的相對隔離,更多地關註農村發展。8.我們應該從過分強調經濟發展轉向東部沿海地區,更加重視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9.要引進外資擴大生產規模,從過分強調對外開放,轉向更加註重通過開放促進結構升級,增強參與國際競爭和世界分工的能力,拓展開放發展的空間,提高整個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