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劇中的月亭顏值不算太高,她若是選擇離開丈夫,就可以找到更好的夫君嗎?
正所謂妳是誰就選擇誰!月亭的學歷不高,身高不高,身材不夠好,個人形象和氣質不算上乘人士,她憑什麽離開丈夫?
也就是月亭不完美的現實所在。由此導致她壹直在家裏忍氣吞聲,不得不遭受丈夫的冷言冷語。
畢竟,月亭的個人綜合狀態不太好,也就決定了她很難遇見更好的人脈和資源。所以,經過多方面權衡之後,月亭選擇不離開對自己家暴的丈夫!想想看,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所以,《歡樂頌3》這部劇通過月亭這壹人物的戲份告訴觀眾朋友:當自身不夠優秀,條件不夠優越,沒有好運降臨的時候,忍氣吞聲的過日子才是最好選擇!不然月亭離婚後,她就會遇到更好的丈夫嗎?
現實中這樣的女性也不少。而她們離不開家暴丈夫的原因有很多
1.家暴令人猝不及防
。TED有壹個演講叫《為什麽家暴受害者不離開》。演講者是壹位家暴親歷者。她向人們吐露了不離開的原因:壹開始根本沒有預料到那個男人會家暴,也沒有意識到自己被家暴了。
演講者22歲時,從哈佛大學畢業,成為報社編輯,在紐約有公寓,認識的男人英俊體面,和她非常般配:來自常青藤,謀生華爾街。
她被迷惑了。
受虐者通常也是被引誘者和被迷惑者。對第壹次暴力事件往往沒有防備。
婚禮前五天,他第壹次動手。她太驚訝了。那時他們很相愛,認定了對方,非常甜蜜。他還沒來得及道歉,她已經幫他找到理由了:他會動手,壹定是壓力太大了;他會爆怒,壹定是我哪裏做錯了。
像許多受害女性壹樣,找到理由後便會接受道歉。施暴者最擅長動手後深深懺悔,詛咒發誓,讓女方軟化。
遭到暴力後,不願離開的女性都對施暴者懷有幻想,每壹次都覺得是最後壹次。而實際上,家暴壹旦開始,就很難靠施暴壹方自行結束。
2.親人讓她們忍住
鹹陽歷史老師汪娟在遭遇多次施暴後,決心求助,她把電話打到家人那裏訴說。家裏人聽完後,異常冷靜:孩子要有完整的家,多勸勸,總會好的。
有位受虐女性在告訴家人自己決定離開施暴的丈夫後,家人朋友紛紛質問:妳到底做了什麽?孩子怎麽辦?妳這樣會不會很不負責任?只有壹個朋友為她松了壹口氣。
她們沒有獲得足以使他們離開家暴的社會支持。
很多受虐女性沒有經濟能力,生活來源依靠施暴者,施暴者竭力恐嚇,脅迫她們不得離開,她們同時遭遇身體的傷痛、內心的恥辱、被人群孤立……
3.家暴中的斯德哥爾摩征。
施暴者通常也是控制者,掌握著受害者的命運。由於缺少外界支持,受害者甚至會恍惚間覺得施暴者的控制好過旁人的冷漠,至少他還在乎我。
在內外困境之下,受害者對施暴者產生了婚姻中的斯德哥爾摩征:受害者對施暴者產生感情。長此以往,他打她仿佛是正常的,他對她噓寒問暖就會感激不盡。於是更難離開。
家暴的預防、自救和救助
1.關註童年受虐經歷
。家暴的預防重於救助。施暴者雖然形形色色,無法預測,但也有跡可循。
比如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因家暴離婚。追溯童年,李陽童年早期與父母分離,回到父母身邊後,家教很嚴,什麽都只教壹遍,第二遍就要挨打撕本子。
比如美國說唱天王克裏斯布朗暴打女友——流行天後蕾哈娜,而小時候的布朗恰恰也是暴力受害者。
大量案例證明童年有受虐經驗的孩子成年後有更大可能成為施暴者。
女性在開始壹段親密關系前了解對方的童年經歷或許比僅憑外表判斷他是否有暴力傾向可靠地多。
2.家暴止於第壹次
。美國有壹項調查,家暴只要第壹次幹預得當,就可以使其中90%的家庭不再繼續滑向深淵。女性如何面對和處理第壹次家暴至關重要。
saundrd是榜樣。第壹次遭遇家暴後,她咬緊牙關,毅然帶著孩子離開。盡管生活異常艱難,但她並沒有放棄希望。傷在臉上,細菌感染導致幾乎毀容,她接受了整形手術,上了大學,並和整形醫生***同創建了face ward(面向前方)的公益組織。
face ward無償幫助受虐女性,提供心理援助。對援助者只有壹個要求,接受援助後要繼續幫助其他受害者。
saundrd把人生的危機變成無數家暴受害者的轉機。
3.社會支持重燃受虐者希望
。國際反家暴組織曾向公眾發布過壹張宣傳反家暴的圖片。有張圖片上壹位性感女性側臥中央,身著短裙,四肢曝露。壹般人第壹眼看這張圖,只覺得圖片上是壹個性感模特。根本沒有發現她的四肢傷痕累累。面積巨大,彌漫分布在身體各處的烏青正在訴說她的悲痛,我們視而不見,被她妖艷的神情,性感的裝束誤導。我們為什麽看不到傷痕?這就是問題的癥結。只有真正遭遇過痛苦的人才了解痛苦是什麽。沒有經歷過暴力的人常常脫口就問:妳為什麽不離開他呢?妳為什麽不自救呢?這些話背後都隱藏了那句最是傷人的潛臺詞:造成這種局面,大半是妳自己的責任吧?
當我們選擇不去看那些傷痛,而首先質問原因時,受害者自救的道路又狹窄了壹點。因為她們沒有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