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識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識,主動學習掌握地震科普知識,不斷提升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那麽妳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識嗎,下面就跟著我壹起來看看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識吧。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識11、什麽是地震:地震是指因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
2、地球內部由表及裏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據統計約有92%的地震發生在地殼中,其余的發生在地幔上部。
3、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壹年約有500萬次。其中約5萬次人們可以感覺到;能造成破壞的約有1000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平均壹年有十幾次。
4、按成因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類。因人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動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動。我們壹般所說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壹種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是地殼運動的壹種特殊表現形式。
地震安全小知識:
1、如何判斷近震和遠震
地震波到來時,若先上顛動明顯,爾後左右搖晃,即為近塬;遠塬,遠震上下顛動不明顯,而以左右搖晃為主。
2、地震時在樓房內如何應急
(1)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
(2)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面或墻角處,亦轉移到承重墻較多的地方。
3、地震時,在街上如何避震
地震時在街上走,要躲避建築物、高壓線(桿)等易傷人的東西落下,迅速跑向比較開闊的地區躲避。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識2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和刮風、下雨、閃電等壹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壹種自然現象。強地震,會造成地面破壞和建築物倒塌。
地球每天都會發生地震,每年發生500萬次地震,其中:人能感覺得到的約5萬次可能造成破壞的5級以上的地震約1000次,能造成巨大災害的7級以上的地震有10多次。
為什麽會發生地震?當地球內部積累的能量對地殼產生的壓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巖層便會產生斷層或錯位,積累的能量便會急劇釋放出來,並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周圍傳播,形成地震。
按照地震地震的產生和類型的不同成因,我們可以把地震劃分為五類:
1、構造地震
2、火山地震
3.塌陷地震
4、撞擊地震
5、誘發地震。
下面我們來認識關於地震的幾個基本概念,什麽是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離、橫波和縱波、震級?
震源:地球內部巖層破裂引起震動的地方。
震中:地面正對著震源的那壹點為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為震源深度。
震中距離:地面上任何壹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為震中距。
震源處的巖層活動產生強烈震動時,會產生壹種以很快速度向四面八方傳播的波,其中壹部分傳到地球表面,這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
振動方向與波前進的方向相垂直,與傳播方向壹致為縱波(上下跳動)。
橫波(左右晃動)傳播速度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動。在震中區,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
地震震級:地震大小的壹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它反映地震的大小或強弱,釋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級越大。通常我們用“級”來表示。
地震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構)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用“度”來表示。我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
震級相差1級,能量相差約32倍;震級相差2級,其能量相差約1000倍。
3度:少數人有感,儀器能記錄到;
4-5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擺動;
7-8度:房屋破壞,地面裂縫;
9-10度:梁、水壩損壞、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
11-12度:毀滅性的破壞。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識3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
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壹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關於地震我們還應該知道
震源: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壹點稱為震 中國地震火山分布帶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淺源地震: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60公裏的叫淺源地震
中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裏的叫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裏的叫深源地震
周期性地震: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
地震帶:是從空間上看地震,地震的分布呈壹定的帶狀。
就大陸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兩大地震帶。
地震次數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裏。
海嘯也可能是地震引起的
有的海嘯也是因為海底地震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