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史上最著名的越獄行動之壹
1963年《大逃亡》電影劇照
在許多電影中越獄都是壹個經久不衰的熱門題材,例如《肖申克的救贖》、《空中監獄》、《越獄》等等,緊張驚險的氣氛,扣人心弦的情節,奇思妙想的方法都讓人拍案叫絕。
這些虛構的情節或許都有來處,但真實的歷史更讓人驚嘆。1944年3月24日,76名盟軍飛行員從納粹戰俘營中大規模逃脫,至今仍是二戰史上最著名的越獄事件之壹。
壹名幸存者保羅·羅伊爾中尉直到2015年才去世,享年101歲。當他回憶那些驚心動魄的往事時,向人們展示了當年越獄的種種細節。
幸存者保羅·羅伊爾
勒夫特3號(Stalag Luft III)戰俘營是二戰德國空軍關押盟軍飛行員的壹個戒備森嚴的營地,分東、西、南、北、中五個大院,總面積達2400畝。
每個大院都有15座牢房,關押著11000多名來自英、美、加、澳、新等地的飛行員。
東大院1942年3月21日最早建成,主要關押英聯邦空軍軍官。隨後中心大院(1942年4月)、北大院(1943年3月)、南大院(1943年9月)、西大院(1944年7月)陸續竣工,大批戰俘源源不斷來到這裏,成為納粹的奴隸勞工。
他們每天過著悲慘的生活,配發的口糧遠不能滿足正常的需求,只能通過紅十字會和家人寄送的包裹勉強補充。
Stalag Luft III戰俘營
為防止戰俘逃脫,德軍想盡了各種辦法:
首先將營地建在戰場中心地帶——柏林東南約100英裏,德國下西裏西亞省薩岡地區(現波蘭薩甘鎮附近),距盟國和中立國都很遠。800多名守衛架著機槍日夜不停地看守。
其次這裏是砂地,土質疏松很容易坍塌,非常不適合挖地道。營地表層土壤是深灰色,如果有人將較亮的黃沙倒在地上,或只是沾到衣服上都很容易發現。
德軍還將牢房擡高離地面60厘米,使任何地道出口都難以隱藏。營地周邊埋設了大量監聽設備,可以聽到挖地道的聲音。
想從這裏逃出去簡直比登天還難,但再嚴密的監獄也擋不住盟軍飛行員對自由的向往。
1943年春天,英國空軍少校羅傑?布謝爾(Roger Bushell)構思了壹項大規模逃離計劃,準備挖掘3條又深又長的地道,讓200人身穿便服,帶著偽造的通行證和文件離開這裏。
他1940年敦刻爾克大撤離時在法國上空被擊落,現在是戰俘營逃生委員會成員,負責管理北大院所有的逃生機會,因此召集了壹次委員會議來展示計劃。
布謝爾說:“這個房間裏的每個人都活在借來的時間裏,按理說我們都應該死!上帝給我們額外生命的唯壹原因就是要和德國人戰鬥到底......我建議在北大院挖3條又深又長的地道,並通過其中壹個逃生,總有壹個會成功的!”
羅傑·布謝爾(右)和戰友
營地最高軍官赫伯特?梅西上校認為這種狡兔三窟的方法有可能成功,德軍可能發現壹條甚至兩條地道,但很難想到還有另外的地道在同時開展,於是批準了“大逃亡”行動。
逃生規模空前龐大,需要大量人員參與和高效組織,布謝爾作為策劃者成為行動指揮官,代號“Big X”。
三條地道分別被命名為“湯姆”、“迪克”和“哈裏”。為了嚴格保密布謝爾要求所有人只能稱代號,決不能提“地道”壹詞,任何提及的人都會受到軍事法庭審判。最終有600多名戰俘參與了地道建設。
經過壹番準備後,這項偉大的工程緊鑼密鼓地開始了。
逃生計劃
“湯姆”從123號牢房煙囪旁邊的壹個黑暗角落開始挖掘,向西壹直延伸到森林中,但挖到中途就被德軍發現炸毀了。守衛們果然沒想到還有兩條地道在秘密進行中。
“迪克”的入口隱藏在122號牢房的排水池下面,上面用活動板門遮掩。它與“湯姆”方向相同,但離圍墻更遠不容易引人懷疑。
只是挖到壹半時德軍擴建營地,“迪克”的出口位置正好被占用,所以地道只能中止,改成儲藏砂土和挖掘工具的倉庫,發揮了壹定作用。
最終成功的只有“哈裏”,它向北穿過牢房、病房和瞭望塔,壹直到達營地旁邊的樹林中。
戰俘們千辛萬苦鑿穿了104號牢房的支撐柱,這樣守衛就不會發現他們在屋子下面工作。地道入口隱藏在火爐下面,主體深達9米,這樣守衛壹般不會靠近,也可以避開監聽。
哈裏隧道示意圖
為了避免金黃色沙子沾到衣服上,戰俘們脫光了所有衣服在幽黑恐怖的地下工作。他們把沙子裝進毛巾和衣服制成的小袋子裏藏在褲子下面,外面再穿上大衣隱藏凸起,因此被稱為“企鵝”。
他們小心翼翼地將沙子撒到營地顏色相近的土中或平時照看的小花園裏。兩人裝作交談的樣子,壹個人翻土,另壹個人快速將沙子撒入坑中。
經過200多人約25000次的“螞蟻搬家”,他們在守衛眼皮子底下成功處理了超過100噸沙子!
德國人也隱約感覺到有什麽東西不對,但沒有任何發現。為瓦解可疑行動,德軍將19名嫌疑最大的人轉到其他監獄,其中6人涉及地道建設。
戰俘營內部
地道越來越長,能工巧匠們進行了許多技術創新。他們建造了壹個由繩索、木頭小車組成的地下網絡,並用倫敦的兩個著名廣場為路口命名。
第37中隊隊長鮑勃?尼爾森用曲棍球棍、背包和乒乓球拍發明了壹個粗糙的氣泵系統,可以向地道內輸送新鮮空氣。
他們還把紅十字會援助的錫鐵罐頭制成鏟子和油燈,用湯裏的油脂做燃料,用繩子做燈芯。甚至用偷來的電線連接供電系統,點亮了幾個燈泡。
為防止隧道倒塌,他們拆了約4000條床板來支撐0.6米寬的沙質墻壁,又在墻上鋪了1700條毯子消音。以至於原先每張床板上有20根木條,到最後平均只剩下8根。
還有壹些人用錢和緊俏商品賄賂守衛,獲得地圖、通行證等關鍵物資,再由幾個技藝高超的家夥偽造出復制品。幾個反納粹的守衛也提供了大量幫助,起到了關鍵作用。
1944年3月“哈裏”地道終於挖好了。第壹批人包括30名德語流利或有越獄經歷的人,生存希望最大,剩下70人在地道建設中功勞最多。第二批100人通過抽簽選出,他們幾乎不會說德語,生存希望較小,只能寄希望於夜間逃出德國。
3月24日,逃亡行動在壹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開始了。但是出現了不少意外,剛開始出口活板門就被凍住了,浪費了壹個半小時才修好。
其次隧道不夠長,出口位置有偏差,晚上10:30第壹個人爬出來時發現身處樹林邊緣,距瞭望塔不遠。這裏樹木太少,難以提供足夠的掩護。
天氣很冷地上有積雪,爬行會留下明顯的痕跡。為避免守衛發現,他們只能將逃跑次數從每分鐘壹次減少到每小時十次左右。
淩晨壹點左右部分地道坍塌,又不得不花費了壹些時間疏通。
經過壹夜努力,到25日淩晨5點有76人從地道逃出生天。第77人逃跑失敗,當時壹名守衛巡邏差點掉入出口,使計劃暴露無遺。
還沒逃生的人趕緊燒掉證件撤離,德軍從出口處反向爬回,找到了入口位置。
淒厲的警報聲響起,德軍對整個營地進行了大搜查,結果令人目瞪口呆。整個越獄行動規模龐大,***涉及4000張床板,1700條毯子, 635個床墊、192條床罩、52張長桌,478把勺子、582把叉子……還有300米電線、180米繩索和1400多個錫鐵罐頭。
樹林裏的人努力奔逃,德軍封鎖邊境設置路障,搜查農場和旅館,用兩周時間抓住了73人。只有3人成功逃脫,在瑞典水手和法國抵抗組織的幫助下返回英國,成為碩果僅存的幸運兒。
隧道盡頭的紀念碑
1945年1月蘇軍解放集中營,所有戰俘都迎來新生。德國投降後,1947年國際軍事法庭審判了殺害戰俘的18名蓋世太保軍官,並以戰爭罪判他們死刑和監禁。
1963年,這個悲壯又驚奇的故事被好萊塢拍成電影《大逃亡》,上映後引發轟動。
但是電影做了些虛構,將結局改成美國飛行員帶領大家奔向自由。因此壹些幸存者很不滿,羅伊爾老爺子說:“我非常不喜歡這部電影,那裏沒有摩托車幫助我們逃跑......而且也沒有美國人參與。”
這位百歲老人從不認為自己做了什麽特別的事情,他平靜地說:“我們都希望未來,而我很幸運能夠得到未來。我們最終擊敗了德國人,就是這樣......”
電影中虛構的主角和摩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