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有多大?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是坦途還是仍有風險隱患?壹、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積極貢獻英國財政大臣戈登·布朗2月訪華時表示,中國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過去幾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了七大工業化國家集團的總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論說,中國給了世界經濟“正供給沖擊”,增加了世界經濟增長的潛力,並導致勞動力、資本、商品和資產相對價格的變化。中國的廉價產品為發達國家的低通脹率做出了重要貢獻,使這些國家的央行能夠降低利率以促進增長。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按匯率計算,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只占全球的4%。為什麽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這麽大?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認為,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17.5%。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非常開放,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有乘數效應。美國經濟學家拉迪認為,中國經濟的開放度大約是美國的兩倍,日本的兩倍。中國經濟的高度開放主要表現在兩點:中國經濟對外貿易依存度高;中國壹直歡迎外國直接投資,是吸引國際資本最多的國家之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300多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15474萬億美元,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率為5.7%,超過了日本(5.1%),但低於美國(18.5%)和歐盟(12.2%)。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級的貿易大國。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中國大量參與國際垂直分工,來料加工貿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吸收了大量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帶動了全球國際分工的深化和貿易量的增加,也使中國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壹部分。盡管“中國制造”為全世界提供了許多產品,但中國並不是生產所有制成品的最佳地點。英國《金融時報》曾經根據行業的不同特點做過壹個調查,了解什麽樣的生產會轉移到中國。調查顯示,最適合在中國發展的產品是鞋子、成衣、小家電制造、化肥等。有很多不適合在中國生產的產品,比如打印機、書籍打印機、成品鏡片、渦輪葉片和飛機等等。可見,中國並不是所有制成品價格下降的原因。事實上,國外輿論在評論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時,也忽略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之壹,那就是貧困人口的減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減少到2003年底的2900萬,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從30.7%下降到3%左右。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全球貧困人口總數從1987增加到1998,增加了8200萬,不包括中國。但由於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中國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全球貧困人口也因此減少了800萬。第二,主要發達國家仍然決定全球貨幣政策。隨著中國對外貿易和外國在華投資的增長,中國的外匯儲備也在不斷增加,2004年超過7000億美元,成為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外匯儲備國。1997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采取了“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當然中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的比重最大,也購買了大量的美國國債。《經濟學人》雜誌的分析認為,在美國利率很低的情況下,中國仍然購買大量美國國債,這使得美國政府能夠大量借貸。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大量廉價商品幫助美國控制了通貨膨脹,使美聯儲能夠降低利率,刺激投資。據《經濟學人》報道,由於中國幫助富裕國家降低利率,世界各地的央行可以忽略通脹因素,這導致了全球流動性泡沫,表現為過度的抵押貸款和房地產投資。所以它認為中國的崛起才是問題的根源。中國貿易的快速發展為發達國家提供了大量廉價產品,這是不爭的事實。但說中國可以決定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似乎有些誇張。主要發達國家仍然決定全球貨幣和金融政策。自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上任以來,美國股市經歷了兩次重大危機,壹次是在1987年,另壹次是在2001年至2002年。為了拯救資本市場,美聯儲兩次大幅降息。正是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全球流動性泡沫。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撰文批評格林斯潘的寬松貨幣政策,批評他間接影響了布什政府的財政政策,使政府在借錢時毫無顧忌。【註】1987 10 10月19日,股市泡沫破滅,道瓊斯工業指數暴跌508點,跌幅22.62%。格林斯潘壹夜之間改變了上任之初奉行的緊縮政策,轉而向市場提供充足的資金,以保證股市所需流動性的供應,並向所有面臨財務困難的主要金融機構提供援助。用《商業周刊》的話說,格林斯潘“打開了市場資金的水龍頭”。此外,格林斯潘立即與工業七國集團舉行了緊急磋商,以協調向金融系統提供資金的行動。2001年,美國“科技泡沫”破滅,資本市場再次陷入危機。格林斯潘領導的美聯儲連續降息13次,將美國利率推至50多年來的最低紀錄。可以看出,美聯儲大幅放松貨幣政策,主要是為了拯救美國資本市場。無論中國是否向美國提供廉價產品,美聯儲都會這樣做。按照傳統經驗,央行大幅放松貨幣政策會導致通貨膨脹,而恰好中國對外貿易的大發展為美國提供了大量廉價商品,壹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貨膨脹,也為美聯儲長期維持低利率創造了有利條件。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聯儲釋放的過多流動性進入資本市場,助長了90年代美國股市的“科技泡沫”。20世紀初,美聯儲再次釋放“貨幣水龍頭”,壹方面穩定了美國資本市場,使美國股市沒有出現科技泡沫破滅後的災難性危機。另壹方面,又助長了房地產泡沫的重新形成。由於中國經濟的高度開放,自1997亞洲危機以來,人民幣壹直與美元掛鉤,美國的低利率政策也對中國的投資擴張和增長產生了很大影響。在美聯儲的推動下,世界主要工業國的貨幣政策趨於寬松。20世紀90年代末,大型跨國公司增加了在中國的投資。除了中國的市場吸引力增加和投資環境改善之外,壹個重要原因是企業更容易籌集資金。中國的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掛鉤後,利率也在壹定程度上與美聯儲的利率掛鉤。美國利率低,中國利率也低。低利率促進了國內投資,外資的增加使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但也迅速造成了壹些通貨緊縮的壓力,因為很多投資都是重復生產,產品的競爭最終演變成了價格戰。在政府對經濟結構進行重大調整後,中國豐富的資金流向了房地產行業和與房地產相關的壹些原材料的生產。兩年前,我們擔心“經濟過熱”。當我國央行調整利率,各大商業銀行收緊房地產貸款閥門的時候,房地產上漲的勢頭依然兇猛。究其原因,除了需求拉動,很大程度上是外資抵消了政府銀根緊縮的宏觀政策效果。當西方輿論談論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時,我們不應該忽視西方發達國家貨幣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巨大影響。第三,中國的發展模式實際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西方輿論在稱贊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時,舉了兩個例子: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帶動了世界原材料和能源市場價格的上漲。物價上漲給原材料和能源出口國帶來了利好消息,但同時由於中國出口大量廉價產品,抑制了其他國家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稱,自2000年以來,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增長了兩倍,其增長速度可與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相媲美。然而,飆升的油價並沒有像往常壹樣引起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它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學人》在贊美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但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經濟面臨的巨大風險,包括隱藏的危機。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很高,這意味著進出口貿易占GDP比重很大。按匯率計算,2005年第壹季度對外依存度達到48%,為1990以來最高。對外依存度高,說明中國經濟開放程度高,很大壹部分是因為中國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2003年,中國進口原油、鐵礦石、氧化鋁等產品分別占總消費量的35%、36%和47%,鎳和天然橡膠占55%以上。據專家估計,到2020年,中國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0%。隨著世界原材料和能源市場價格的上漲,我們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將面臨巨大的危機。我們的出口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我們缺乏定價權,所以出口產品的價格很難隨著原材料和能源價格的上漲而上漲。而我們需要外匯進口原材料和能源,又缺乏報價能力,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出口產品來維持平衡。當美國政府鼓勵美元貶值以減少債務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出口更多的產品以換取有限的購買力,但其購買原材料尤其是能源的能力卻無法相應增加。如果仍然不改變“粗放”的發展模式,我們將面臨產量多實際收入少的困境。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央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號召不僅僅是壹句口號,更關系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可持續性,是壹個生死攸關的問題。此外,中國經濟不能滿足於成為“世界工廠”。如果不培養我們的設計和創意,未來的經濟增長會大打折扣。當然,改革開放這些年來,中國的工業制造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中國從國外進口的制成品也在增加,主要是因為我們需要從國外引進先進設備,加快工業技術和設備的更新換代。這種情況表明,中國的整體工業實力還不夠強,先進技術和設備仍然依賴進口。當我們的制造實力越來越接近工業化國家時,他們的企業會越來越把中國企業作為對手,向中國企業轉讓技術的難度和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美歐在與中國的商業談判中不斷強調保護知識產權,恰恰說明了他們的擔憂。與此同時,美國、日本和歐洲的保護主義正在擡頭,未來中國對它們的出口可能會受到各種借口的限制。盡管形勢嚴峻,但中國經濟仍具有壹些先天優勢。比如中國的市場潛力日益顯現,中國已經能夠利用消費者主導的優勢,利用自己的市場提出壹些條件。外國企業要想占領中國市場,就必須為技術轉讓付出壹定的代價。隨著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中國必須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提倡原材料的重復使用和循環利用。中國有很大的市場。如果大量使用新技術,可能會降低使用成本。如果形勢迫使我們在技術上更上壹層樓,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就會有更堅實的基礎。當然,中國仍然面臨著許多不平衡的發展問題,如嚴重的社會兩極分化,不完善的銀行和金融體系,以及可能出現的環境危機。但正如法國《回聲報》副總編Izraelewicz所說,中國的情況有點像19世紀的美國,大眾消費形成,城市化加速,社會問題激增。美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經歷了那麽多危機,中國必然會面臨風險,但中國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