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開始我還心想不同年齡的主演長得蠻像的,沒想到的是,原來從6歲到18歲的男孩,就是壹個人!!!這居然是壹部跟拍了12年的影片。
電影講述了壹個少年的成長故事,最開始6歲的Mason望著天,背景想起Yellow的音樂。Look at the star, look at they shine for you... Mason的父母總在吵架,姐姐Samantha愛耍小聰明戲弄 他,Mason有時和夥伴偷看比基尼雜誌,還天真地用手指來指去,有時他喜歡收集奇怪的動物骨頭,可是爸爸並不喜歡看他的收藏品。後來,媽媽 Olivier離開了爸爸MasonSr.,搬家到休斯敦,壹邊養家壹邊攻讀學位。Mason開始新的學校生活,認識新的朋友和敵人。後來媽媽又結婚了,Mason和Samantha與另壹對姐弟組成了新的家庭。他們時常與父親Mason Sr.見面,父親努力成為這對姐弟的朋友,甚至努力地、坦誠地與情竇初開的Samantha談論避孕。再後來,繼父酗酒施暴,媽媽又離婚了,他們又搬家了。Mason留著叛逆的長發,和父親露營,玩音樂;媽媽成了大學講師,又結婚了,姐姐上了大學。Mason開始喝酒,吸大麻,交女朋友,特別是愛上了攝影。
爸爸也成家了,Mason有了新的家人。媽媽又離婚,再次搬家。18歲的Mason高中畢業了,背起行囊,進入大學時代。
不可思議,獨立導演Richard Linklater 就這樣從蛇年(2002年)拍到了蛇年(2013年)。壹個導演,壹撥演員,主演小男孩Mason從幼年到成人,Mason的父母從青年到中年。在這12年裏,他們每年聚在壹起4、5天,壹邊編劇壹邊拍攝,其中的壹些情節就是演員真實的生活經歷。導演Linklater不愧堪稱史上最沈得住氣的導演,再看壹遍他的名字:Linklater,明明就是“最後(later)把所有都聯(link)起來”的意思。
?這部166分鐘的影片與其說是壹部電影,不如說這是壹部帶表演的美國普通人成長的濃縮紀實片。影片的情節沒有什麽明顯的起承轉合,大起大落,而是輕描淡寫著壹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點滴,:第壹次搬家,轉學、離開父母、交朋友、新的愛好,獲獎、喝酒、接吻...膠片記錄的是平凡中的波瀾,或大或小,經意的、不經意的。我們經過了每個瞬間,而其實更是,每個瞬間定格了我們。結尾說:
同時,這部影片也壹直在探索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並不是有了孩子就能壹夜成為大人,Mason在成長,他的父母也在成長,他們之間的關系也需要不停地磨合、成長。Mason Sr20歲出頭就當爹,Olivier認為他缺乏責任感。但在分手後,他非常努力地拉近與兩個孩子的關系。他拒絕流於形式的父子溝通方式:“I will not be that guy — you cannot put me in that category.“面對最親近的人,人們的表現不是禮貌,而是能毫無顧忌地撒嬌、吐槽、放肆。MasonSr希望成為能與孩子真正溝通的朋友。
影片裏的Olivier 與 Mason Sr.雖然沒有小孩子變化明顯,但外型上也是歲月留痕。現實告訴他們,孩子並非終點,家庭聚散,事業發展,生活選擇還在繼續,時間終將改變壹切。
當Mason 準備離家上大學時,很隨意地向母親道別,Olivier突然崩潰了:
?最近有些人說《匆匆那年》是壹部靠懷舊賺眼淚的爛片,可是我想說,電影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來保存記憶,保存壹個特定群體在特定時空的行為,用帶有時代符號的故事勾起回憶、***鳴和反思,這沒什麽不好。Boyhood影片裏深植了21世紀初這代美國人所經歷的社會風潮:伊拉克戰爭、奧巴馬競選、哈利波特、計算機大發展等等,鮮活仿佛就在昨天。
每個瞬間、身邊的人、生活的時代最終有機地組成了壹個鮮活的完整體。成長就這樣發生了。Mason想知道”What are all these for?",他的父母也同樣困惑。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因為長大不是壹個選擇,每個人都是如此,平淡地度過了每壹個瞬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