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合作部致力於全面規劃和拓展研究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業務,為國家標準委的國際標準化工作提供重要支持。通過推動各業務領域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開展雙邊合作,研究國際標準化政策和對策,構建國際專家咨詢機制,培養國際標準化人才,努力實現我院“十壹五”發展規劃中提出的突破國際標準化活動能力的目標。
標準化理論與戰略研究所
總體定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標準化理論與戰略研究所成立於2003年6月,是我國重要的標準化理論、戰略和政策研究機構。主要任務是為我國技術標準戰略實施的有效性提供理論、方法和技術支持,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相關保障。
研究領域和內容:標準化理論與政策領域;國際標準化領域;公共安全標準化領域;標準化和知識產權;研究國家標準化戰略問題,為國家制定標準化戰略規劃和實施措施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研究重點行業和領域的標準化發展,為國家占領國際標準競爭戰略制高點提供理論和方法支撐。
基礎標準化研究所
基礎標準化研究所致力於我國基礎標準化的研究工作,涉及基礎性、普遍性和公益性研究領域。立足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現實,堅持面向企業、行業、區域和國家經濟建設的標準化發展,開展多層次的標準研究和標準化服務。通過不斷培育和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基金會為提高我國基礎標準化領域的標準水平、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做出了積極貢獻。
目前,研究院主要在以下六個領域開展相關理論和政策研究、標準體系建設、標準制定、應用推廣和標準化服務:標準化原理與方法、術語與語言資源標準化、圖形符號與城市導向標準化、工效學標準化、統計方法應用標準化、服務標準化。主要負責SAC/TC286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標準化原理和方法(國內工作為ISO/TMB相關指南和導則)、SAC/TC62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術語和語言內容資源(ISO/TC37)和SAC/TC59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圖形符號(ISO/TC145圖形符號)。SAC/TC7全國工效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159)、SAC/TC21全國統計方法應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69)、SAC/TC264全國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COPOLCO)秘書處工作。
高技術和信息標準化研究所
研究所的歷史始於上世紀80年代,前身是原中國標準化與信息分類編碼研究所的數據庫實驗室、信息分類編碼實驗室和計算機輔助設計實驗室。2003年6月,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成立,上述三個研究實驗室合並組建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信息化標準化研究所;2006年,更名為高技術與信息標準化研究所。近年來,圍繞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特別是國家信息化發展需求,該院開展了大量以信息化標準化為核心的科研和標準制修訂項目,有力推動了我國信息化“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安全保密、互聯互通”。
主要研究領域:制造業信息化;電子商務;信息分類和編碼;人口和衛生信息化;地理信息;高科技;軟件接口標準壹致性測試實驗室;光學工程。
資源與環境標準化研究所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與環境標準化研究所主要負責我國節能、節水、可再生能源、環保產品、環境管理、清潔生產和廢舊產品回收等領域的標準化研究和國家標準的制定修訂,承擔我國能效標識制度和相關領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授權機構。
資源環境標準化研究所為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了全方位的標準化支持,並將繼續為建設節約型社會、推動中國循環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主要研究領域和工作範圍:節能標準化研究領域;能效標識的工作領域;節水標準化研究領域;可再生能源標準化研究領域;環境管理標準化的研究領域;環保產品標準化的研究領域;清潔生產標準化研究領域;廢品回收標準化的研究領域。
工業和消費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研究所
工業與消費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研究所是2005年元彪改革中新誕生的研究所。有五個重點研究領域,1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顧客滿意度測評中心)和1 TC秘書處(SAC/TC 151 ISO/TC 176)。研究院的研究課題緊緊圍繞總局、標準委等政府管理和市場的需求,重點研究質量管理標準化、行業和風險管理、市場質量評價、質量信用、消費品質量安全管理等。,並先後完成或承擔了“九五”、“十五”、“十壹五”等國家重大研究課題,為政府監管部門提供技術支持,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為了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和服務,積極拓展研究領域,搭建技術平臺,我們正在籌建“質量感知與行為分析實驗室”,正在組建“全國風險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企業質量信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消費品質量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我相信,這些技術平臺的建設將為提高我們的科研能力和技術手段打下堅實的基礎。
發展目標:十壹五期間,研究院研究領域的發展目標是質量管理標準化研究和產業與風險管理標準化研究兩個領域達到國內權威、國際知名水平;在企業質量信用、消費品質量安全標準化、質量評價等領域的科研和標準化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主要研究領域:質量管理、風險管理、質量評價、質量信用、消費品質量安全等。
科研團隊:研究所現有研究人員48人,其中研究人員12人,研究人員6人,評審中心專職評審人員30人。研究人員中有8人具有高級職稱,14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6人具有博士學位。
食品和農業標準化研究所
主要研究領域和工作範圍:食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研究。主要包括食品標準化理論與標準體系建設、食品基礎標準與國際標準化、食品安全控制與管理標準化、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政策與監督管理體系。
食品安全風險預警與應急標準化研究。主要包括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技術標準化、食品安全應急標準化、食品追溯和召回技術標準化。
食品感官分析標準化研究。主要包括食品感官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食品感官分析的信息與智能、食品消費偏好等。
農業標準化研究。主要包括農業基礎與綜合標準化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與管理標準化研究、農產品質量分級標準化研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標準化研究。主要包括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體系和標準體系研究、地理標誌產品信息技術和知識產權保護研究。
承擔全國食品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全國食品安全應急標準化工作組秘書處、全國質檢系統食品法典(CAC)研究工作組秘書處、全國食品感官分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的工作。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食品技術委員會(ISO/TC34)及其感官分析技術委員會分會(ISO/TC34/SC12)秘書處的工作。承擔國家質檢總局“食品安全預警快速反應系統”和“食品生產加工環節風險監測數據系統”的建立和維護,建設“食品安全風險預警與信息數據中心”。建立和維護“食品和農業標準數據庫”,開展食品和農業標準化咨詢和培訓。建立“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食品感官分析實驗室”,為食品感官分析實驗室提供外部技術服務。承擔地理標誌國際組織(原產地)中國代表處的工作,開展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信息和標準化對外技術服務。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標準技術審查部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標準技術審查部履行審查國家標準的職責,負責國家標準發布前的最終技術審查;評估標準品制備的質量。負責國家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備案;管理國家標準檔案;並為上級部門提供相關技術支持。
國家標準技術審查部在履行政府職責的同時,集管理和科研於壹體,開展標準化應用領域的科學研究,致力於提高國家標準的質量水平和促進國家標準的協調,服務政府、服務行業和地方。
國家標準的技術審查處於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的前沿,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全國標準化專業技術歸口單位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
國家標準技術審查部自1988成立以來,共審查國家標準22000余項。已備案行業標準3.5萬余項;備案11000以上地方標準;管理國家標準檔案27000余份;相關信息資源的數據庫建設;並圓滿完成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交辦的大量技術和管理工作。
國家標準技術審查部下設三個業務室和壹個綜合室,分別負責農業和食品標準、服務業標準、工業標準等國家標準的審查,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備案,標準檔案的管理,數據庫建設和技術支持。
國家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審查中心
根據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決定,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審查中心於1999年底成立。是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辦公室(以下簡稱全國許可證辦公室)下設的獨立辦公室。其業務工作受全國許可證辦公室領導,承擔全國許可證辦公室委托的生產許可證審查及相關業務。
工業產品生產許可制度是為保證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體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工業產品質量安全,貫徹國家產業政策,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的行政許可項目。
工作範圍:
(1)研究起草生產許可相關文件;
(2)協助全國許可證辦公室制定產品實施細則;
(3)對產品審查部和省級許可證辦公室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核匯總;
(4)打印並發送生產許可證證書;
(5)負責組織實施對企業審查的抽查;
(六)負責主考教師培訓、考試、註冊、續聘、晉升等日常工作,負責主考教師培訓、考試、註冊、續聘等日常工作;
(七)管理生產許可證工作資料和檔案;
(8)協助全國許可證辦公室開發生產許可證信息管理系統;
(9)完成全國許可證辦公室交辦的其他工作。
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
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是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的工作機構。在業務上接受國家質檢總局的指導和委托,負責組織缺陷產品召回的日常管理工作。
管理中心下設綜合管理部、汽車召回管理部、信息管理部、通用產品召回管理部、研發部。主要職能和工作範圍是:建立信息系統,維護網站,設立熱線,受理消費者投訴,提供咨詢服務;收集和整理產品缺陷信息,建立預警和報告系統;建立技術專家和產品檢測機構數據庫,對產品檢測和實驗機構進行監督管理;組織技術專家或成立專家委員會對缺陷進行調查和鑒定;進行召回效果評估;開展產品安全法規的宣傳和培訓;加強與缺陷產品召回相關方的協調和溝通;開展與產品安全相關的政策、法規、標準和技術的科學研究;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承擔國家質檢總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中國物品編碼中心
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於1988經國務院同意成立。是組織、協調和管理全國物品編碼和自動識別標識工作的專門機構,隸屬於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4月,1991代表中國加入EANInternational (GS1,原名EANInternational),致力於推動全球開放、跨行業的供應鏈管理標準——GS 1全球統壹標識體系。
中國商品編碼中心緊跟國際技術發展,在研究國內外商品編碼和標簽技術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中國商品編碼和標簽體系,開辟了二維碼、產品電子碼(EPC)、全球數據同步(GDS)、產品質量追溯、電子商務、物流信息標準化等新的研究領域,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建設和發展。同時,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積極探索,自主創新,取得了壹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物品編碼和自動識別技術的發展。
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在全國設有46個分支機構,形成了以完善中國物品編碼標識體系為核心,集編碼管理、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應用推廣、技術服務於壹體,面向社會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全國性工作體系。
中國國家標準圖書館
目前,國家標準館的研究領域涉及標準信息服務理論與實踐、標準信息管理理論與實踐、信息研究、用戶行為分析、標準文檔處理技術研究、標準文檔處理規範研究、標準文檔內容公開研究和系統開發研究等七個研究領域。
目前,國家標準館承擔的項目主要有國家科技基礎平臺項目“標準文獻* * *服務網絡建設”、國家質檢總局資助項目“美國太陽能標準信息資源指南”、國家質檢總局資助項目“美國ASTM標準信息動態跟蹤與分析研究”、中央基礎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標準文獻信息* * *共享機制及相關原型系統研究”。
中標認證中心
中標認證中心(原中國節能產品認證中心)成立於1998年6月和10年6月,隸屬於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是我國重要的節能節水環保產品認證機構。該中心在國家發改委的組織指導和國家質檢總局的領導下,根據國家節能、節水、環保工作的部署,以建設節約型社會、落實國家節能減排措施為目標,以促進全國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為己任。 並依托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強大的技術和科研實力,開展節能、節水、環保等領域的政策研究、咨詢和產品標準制定工作。 全面組織、管理和實施節能節水環保產品國家認證工作,已發展成為全國能源、資源、環境保護領域重要的科研機構和政策研究機構。該中心還承擔了全球範圍內的全球高效照明產品認證(ELI)業務,並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UNESCAP)委托,成立了聯合國亞太可持續消費與生產技術支持中心,該中心已成為聯合國科研基地。該中心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活動。作為亞太經合組織能效與節能專家組主席,增加了中國在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體和全球範圍內對能效與節能的參與。該中心與美國國家環保局能源之星、澳大利亞溫室氣體辦公室簽署了協調互認諒解備忘錄,成功認證中心代表國家積極參與相關領域的國際合作,在國內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國家機構代碼分配管理局
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是經中央編辦批準成立的職能機構,負責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的管理工作。中心的主要任務是:統壹組織、協調和管理全國組織機構代碼工作,負責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相關標準的修訂工作;負責國家海量數據庫的建立和開發;負責國家大數據信息管理系統的維護和應用;負責國家代碼CA認證技術開發和國家代碼業務培訓;負責各省市代碼數據的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