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九月的詩 七絕

九月的詩 七絕

九月的詩七絕如下:

1.重陽登高。黃菊花開不待秋,茱萸遍插又重遊。故園無雁知誰客,我獨登高更倚樓。茱萸,植物名。香氣辛烈,可入藥。古俗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能祛邪辟惡。三國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

西京雜記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酒,令人長壽。”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2.黃花雁字。九日登高不可當,黃花滿地感秋涼。知誰此際重陽節,雁字無聲過草堂。雁字,成列而飛的雁群。群雁飛行時常排成“壹”或“人”字,故稱。

語出唐白居易《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壹行。”宋範成大《北門覆舟山道中》詩:“雁字江天聞塞管,梅梢山路欠溪橋。”

如下:

1.簡介

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壹種體裁,簡稱七絕,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這種詩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於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2.體裁沿革

七言絕句,是絕句的壹種,簡稱七絕,其起源已不甚清楚。明清人認為七絕起自蕭綱、虞世南或是四傑的說法,都是指七言律絕。雖然七絕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確以律絕為主,但與五絕壹樣,古絕之形成還是先於律絕。

現代國內外學者壹般傾向於以北朝樂府民歌為七言古絕之源。也有學者認為七言古絕的源頭應追溯到西晉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