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鼓樓是侗家住宅的標誌,侗語稱為“堂卡”或“堂瓦”,鼓樓分為多柱和獨柱兩類,多柱即由四根主柱和十二跟襯柱組成,獨柱即由壹根中柱支撐,直立於鼓樓中央,直伸頂端,底層四根襯柱。不論何種建築形式,其頂層均置放齊心鼓,故人們稱之為鼓樓。
在貴州東南部侗族聚居的地區觀光遊覽時,常會看到山寨中、村落旁突兀著壹種寶塔形的建築物,它以杉木作料,不施壹釘壹鉚,柱、枋的橫穿、斜掛、直撐,壹律采用接榫與懸柱結構,牢固又嚴謹。
侗家人歷來是同姓聚居,壹寨壹姓建鼓樓壹座,壹寨多姓則建多座鼓樓。外人來這裏做客,可根據這族姓象征物來分辨當地居民族姓情況。
侗寨鼓樓或獨立或連接並排,自然形成了獨具特色卻又彼此有別的建築風貌,成為赴黔旅遊不可缺少的壹個節目。
鼓樓分多柱和獨柱兩類:多柱即四根主柱十二根襯柱;獨柱即由壹根中柱支撐,直立於鼓樓中央,直伸頂端,底層四根襯柱。不論何種建築形式,其頂層均置放齊心鼓,故人們稱之為鼓樓。鼓樓是由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自行設計,沒有圖紙,數百根梁、柱、仿的盡寸全憑心中黔算。整體全系木質結構,以杉木鑿榷銜接,不用壹釘壹鉚,上下吻合,采用柱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鼓樓造形有三層、五層、七層、九層乃至十余層不等。壹般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為頂尖部,由壹根鐵柱立於頂蓋中央,套上陶瓷寶珠,呈葫蘆型,猶如落尖,淩空而立。頂蓋多為傘型,有四角、六角、八角形狀。中部為層層疊樓,形似寶塔樓身。樓植有四角、六角、八角,每方糖角均為翹角,並雕塑禽獸,神形兼備,校期如生。翹角層層疊疊,重棺而上。從上而下,壹層比壹層大,極為壯觀。植板上繪有龍鳳鳥獸、古今人物、花草魚蟲以及侗族生活風俗畫,玲攏雅致,五彩絞紛。底部多為正方形,樓四周設有木質長凳,供人歇坐,中間是圓形大火塘。鼓樓建築獨特,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的關註。聯合國機構壹官員稱贊說:“別具壹格的侗族鼓樓建築藝術,不僅是中國建築藝術的瑰寶,而且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瑰寶”。
鼓樓是侗寨團結吉祥的象征,興旺的標誌,齊心的表現。因此,有侗寨即有鼓樓,或以房族修建,或幾個姓氏合建。全縣***有鼓樓321座。肇興侗寨的五座鼓樓,最為集中,人們稱之為“侗寨鼓樓群”;壩寨鄉青寨鼓樓是縣境內現存歷史最久的鼓樓:巖洞鄉述洞村的獨柱鼓樓,是目前僅發現且保存較完整的奇特鼓樓;肇興鄉紀堂村兩座鼓樓,造型最美,1982年2月13日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紀堂建樓高師最負盛名,凱裏金泉湖八據、八角、十七層、高三十三米的鼓樓和北京中華民族園、上海中華民族大觀園的鼓樓,都出自陸文禮等建樓高師之手。鼓樓多建在寨中央,與戲臺、歌坪相結合,是集會、議事、文化娛樂的好場所。鼓樓雄偉壯觀,裴聲中外,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黎平侗鄉風景名勝旅遊生活中最溫馨的壹章。它含著深情的微笑,代表著壹個民族,屹立在錦秀中華的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