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伴隨著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的轟鳴,北鬥三號最後壹顆全球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至此
北鬥三號30顆組網衛星全部到位
從2000年北鬥壹號系統向中國地區提供服務,到2012年北鬥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再到2020年北鬥三號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家族,經歷了20年的風風雨雨,終於成長為了,繼美國GPS之後,全球第二個完整衛星導航系統。
和只有24顆衛星的美國GPS不同,面向全球的北鬥3號系統由多達30顆衛星組成,且在定位的同時,還能實現多達1200字的短報文通信,和圖片接發。
那麽,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如此強大的情況下,我們還需要再用美國的GPS嗎?
這個問題要從軍用和民用兩方面來回答。
美國的GPS在1994年全面建成後,分成了標準定位服務和精確定位服務,前者民用,後者軍用。
需要格外註意的是,由於GPS無需任何授權,即可任意使用,因此美國在2000年之前,壹直都在往民用訊號中加入選擇性誤差,最終將其定位精度人工降到了100米範圍內。
百米級別的誤差,在講究定點清除的軍事上是無法想象的,這也是為什麽我國放著免費的GPS不用,大力發展北鬥的直接原因。
所以說,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成熟的今天,非民用領域已經棄用GPS,是不需要懷疑的,畢竟我國建設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目的,就是為了不受制約。
民用方面
早在2012年就有4萬艘漁船,安裝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終端。
今天支持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定位的手機,以及其他各種電子產品也不在少數。
相較於之前軍用方面的“剛需”以及“不可替代性”,民用方面,在北鬥和GPS之間還是比較“自由”的,並且這種“自由”,還是建立在北鬥基礎上的“來去自由”
從長遠來看,人類文明對於“精確定位”的需求是不會消失的,所以月球導航系統和火星導航系統,早晚也會出現。
但在天文學家看來,用人造衛星導航都太low了,畢竟宇宙中的脈沖星,才是最明亮最規律的“燈塔”
作為壹種特殊的中子星,脈沖星們具有非常強大的磁場,以及超高速的周期性自轉,這使得它們在射電望遠鏡中,“格外耀眼且規律”
因此在天文學家的設想中,人類文明在未來完全可以構建壹個由脈沖星組成的,“宇宙導航系統”,用這個系統在運動的宇宙中,時刻定位航天器的位置,以及它和地球的距離。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脈沖星導航和宇宙什麽的離,生活太遠,沒什麽用。
但不要忘了,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果,就是因為人類中壹直存在“仰望星空的人”,是他們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動下,發現了壹系列宇宙規律,並將其中的壹些規律轉化為了技術,造就了這個世界。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