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阿希等金礦的發現和勘查工作的地質思路

阿希等金礦的發現和勘查工作的地質思路

1.阿希等金礦床的找礦工作思路

西天山的吐拉蘇地區,地質條件復雜,自然條件惡劣,以往地質工作程度很低,地表又為大面積草場覆蓋。正確的地質找礦工作思路和適宜的、有效的地質找礦方法和方法組合,是取得找礦突破工作的關鍵。

1985~1986年,新疆地礦局第壹區調大隊在吐拉蘇地區開展1∶20 萬區域化探掃面試驗工作,采用水系沈積物測量,對金、銀、砷、銻、汞、銅、鉛、鋅……等39 種元素進行定量分析,以5×10 -9為金異常下限,圈出壹批金等化探異常,包括HS-19、HS-22綜合異常和Au29喀占奇Au異常。其中Au29喀占奇金異常呈橢圓形,面積約36 km2 ,金最高值為500×10 -9 ,平均值為104×10 -9 ,有3個濃集中心,其元素組合為金、銀、汞、鎘、銅、鉛、鋅等。結合地質資料對全區異常篩選和評價,認為喀占奇Au29 金異常與早石炭世陸相火山巖有關,特別是與火山機構套合較好,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

1987年,新疆地礦局第壹區調大隊在該異常區內分別采用1∶5萬水系沈積物地球化學測量(采樣密度6個樣/km2 )和線距500~700 m,點距300~500 m網度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對其進行加密檢查,兩種方法圈出的金異常基本吻合。其中巖石測量把喀占奇Au29金異常分為東、中、西3個子異常,金元素異常最高達1600×10 -9 ,並伴有銀、砷、銻等元素異常,在地表發現了2 條黃鐵礦化蝕變帶,同時篩選了11 個重點(金高含量)找金地段。

1988年,該隊在上述工作基礎上開展了1∶5 萬地質礦產調查,主要用地化綜合剖面、槽探、1∶1萬和1∶5萬地形地質草測、野外快速分析等方法,通過對11個重點找金地段的檢查,發現了7個金礦脈,其中包括阿希金礦Ⅰ號(阿希金礦北段)和Ⅱ號(阿希金礦南段)金礦脈。

阿希金礦的發現,從1∶20萬區域化探掃面→1∶5萬化探工作→異常查證→阿希金礦的最終定位,僅用了3年時間(1985~1988年),實現了以化探為主導方法找金的重大突破,顯示了區域化探找礦的重要作用。阿希金礦的成功發現,驗證了區域化探不僅是壹項重要的基礎地質工作,又是普查找礦的壹種有效手段。特別是對於諸如阿希金礦所在的西天山為代表的我國西部地區,工作程度低,覆蓋嚴重,成礦條件顯示有利,化探方法的合理運用,是取得進壹步找礦突破的可行性找礦思路。

2.阿希金礦床勘查思路

阿希金礦的成功發現,實現了西天山地區找金工作的重大突破,開創了找金工作的新局面。阿希金礦床的勘查工作受到國家、自治區政府的高度重視,被列為國家“892規劃”,成為重點加速勘探礦區之壹。

當時在這種特定的情況下,確定的阿希金礦的勘查思路是:對阿希金礦床總體評價,分段實施,快速評價,促進開發。按照這壹思路,對阿希金礦區勘查工作按照跨越程序、技術環節不減的原則進行實施。

阿希金礦勘查工作始於1989年,在普查工作尚未結束(地表僅有5條探槽、淺部僅施工4個鉆孔)時提前轉入勘探。從普查—勘探,歷時僅為3年半(1989~1992年)。阿希金礦區勘查幾乎是和礦山立項、設計同時進行的。

在阿希金礦床勘查過程中,充分利用國內外同類金礦床的成礦理論,采用多學科(地質、物探、化探),多兵種,多層面(地質、科研、勘查)協同作戰,充分地發揮現代找礦技術方法(地、物、化等)的綜合運用及各種地質信息在找礦中的導向作用,建立綜合化、信息化、立體化綜合勘查思路,提高阿希金礦床勘查的科學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綜合研究成果認為,阿希金礦床是與破火山口(火山機構)緣環狀斷裂構造系統有關的淺成低溫熱液金礦床。因此,在阿希金礦床勘查過程中,綜合運用成礦理論和已有地、物、化資料,對成礦有利地段部署工程,有效加速了阿希地區金礦勘查進程。阿希礦區勘查重點地段是:①阿希環狀構造(破火山口)西緣近南北向斷裂(F2)帶內的強矽化、黃鐵礦化、絹英巖化地段;②高阻、高極化、負電位、正負磁場梯度帶(與F2 斷裂吻合);③Au、Ag、As、Sb、Se、Hg等綜合異常區。

為了解決勘查工作跨越程序難點,采用縱橫“十字”剖面法先行施工鉆探工程,迅速了解到阿希金礦區主礦體(Ⅰ號脈)的產狀、形態及礦體向北(45°)側伏的特點,準確確定勘探類型。各類工程按已確定的Ⅲ級勘探類型所規定的工程控制網度為依據,工程總體上沿垂直礦體走向的勘探線(近東西向)布置,所有工程均揭穿礦體頂底板。勘查工程的施工程序遵循先淺後深、由稀到密的原則,以控制礦體走向、傾向變化為目的。同時,根據已確定的找礦標誌,指導工程進程。如礦區礦體為石英脈或強矽化蝕變巖,底板為後期破碎帶,頂板為絹英礦化英安巖,據此,當鉆孔進入強矽化地段時立即化驗圈定礦體,當鉆孔穿過礦體見到破碎帶時即可終止工程。

在阿希金礦區勘查過程中,搞好地質、設計和建設單位的密切聯系,是提高勘查質量和加速勘查速度的關鍵,達到了跨越程序,而技術環節不減少的快速評價效果。因此,阿希金礦床從發現—勘查評價—礦山建成投產僅用了7年(1988~1995年)時間,這在我國是不多見的。

以阿希金礦為代表的本區金礦,從找礦—勘查—開發利用,都是在適宜的、符合客觀實際的工作思路指導下完成的,工作既有條不紊,又節時高效,創造了在我國西部工作程度較低地區開展找礦和開發的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