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表演,她打敗劉曉慶成為"雙料影後"
龔雪出生於上海的壹個藝術之家,父親是壹位畫家,母親是壹位攝影家,受父母的影響,不論是對於藝術還是對於美的認知,龔雪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而她在文藝方面的天賦也顯得格外的突出,唱跳舞樣樣在行,三年級就在少年宮的演出上奪得了冠軍,初中更是壹直是班上的音樂委員。
不過在所有的藝術中,龔雪最喜歡的是表演。
初中畢業之後,響應國家的號召,上山下鄉,龔雪被分配到了江西做知青。
1973年,當地部隊文工團的領導挑選文藝兵,龔雪生的沈魚落雁,能歌善舞,就連表演都頗富靈氣,這樣的好苗子,立刻就被領導看中了,當下拍板就帶她回了部隊。
在部隊裏,龔雪學習到了許多有關表演的知識,她天賦出眾,外型條件又優越,入部隊的當年就小試牛刀,隨部隊參加了電影《車輪滾滾》。
盡管龔雪在這部電影裏飾演的是壹個小配角,並不起眼,但是這次嘗試給了她莫大的信心,使她更加了解演戲這壹行業,堅定了她要成為演員的決心。
1974年,龔雪被調到總政話劇團,在這裏,她兢兢業業,接受了五年專業的培養,將自己的演技打造得越發爐火純青。
而所有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1979年,龔雪出演了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影片《祭紅》,壹人分飾兩角卻性格鮮明。
影片壹經上映就引起了轟動,大街小巷都在感嘆她的美貌,贊嘆她的演技。
而這部影片也宣告著屬於龔雪的"黃金時代"的到來。
1989年,龔雪出演了電影《好事多磨》,1983年,出演了電影《張衡》、《快樂的單身漢》。
大熒屏的裏她壹顰壹笑都充滿了靈動,壹個淺淺的微笑,就美得使人心神蕩漾,她好像就是為了電影而生的,無論妳從哪個角度看,她都美得令人窒息。
龔雪憑借著幾部電影徹底在國內引起了浪潮,最火的那段時間,每天都有無數個雜誌和海報的拍攝邀請,而她出眾的外形和不俗的氣質扛得住任何鏡頭的考驗,從而被人們稱為是"封面女神"。
1984年,龔雪搭檔還年輕的"皇阿瑪"張鐵林,出演電影《大橋下面》,這部電影立意新穎,富有教育意義,而龔雪的表演更是為這部電影錦上添花。
也就是憑借這部電影,龔雪壹舉拿下了中國電影百花獎和金雞獎的最佳女演員,打敗了當時同樣站在流量頂峰的女演員劉曉慶,成為了年輕的"雙料影後"。
那時候的龔雪,稱得上是人們心中的"第壹美女",人們都在期待她還能給大家帶來什麽樣的驚喜的時候,惡語卻先壹步出現了。
身陷"流氓案件",她受傷遠走他鄉
1986年的春天,壹樁醜陋的"流氓大案"引起全國上下關註。
那時正是改革開放不久,人們的思想逐漸轉變,由從前的保守逐漸開放,總體呈現壹片好景象,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就難免有壹些"牛鬼蛇神"出來礙礙眼。
有壹對叫陳小蒙,陳冰郎的兄弟倆,是高官人家的子弟,每逢閑暇時間就會和不三不四的朋友舉辦"貼面舞會",誘騙女孩來跳舞。
"貼面舞"是壹種需要肢體接觸較近的舞,而這些心思惡劣的高幹子弟,會趁機猥褻甚至強行與這些女孩發生關系。
有的女孩不敢反抗,忍氣吞聲,打碎了牙往肚子裏咽;而有的女孩逐漸淪陷,成為他們的"玩物"。
然而"紙包不住火",1984年,上海警方接到舉報信,舉報的就是這壹流氓案件。
這件事兒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當時全國上下舉國震驚,中央高層震怒,親自過問此案,要求警方必須將人捉拿歸案,無數雙眼睛都盯緊了這壹案件。
而警方順藤摸瓜抓到了陳小蒙,將他捉拿歸案。
在警方的審問下,陳小蒙對自己犯下的幾十起案件供認不諱,遭他摧殘的受害者近多達51人。
最令人震驚的是,陳小蒙還供出了自己與壹位"龔姓女星"有過不正當的關系。
當時龔雪正是最紅的時候,人們壹聽"龔姓女星",自然而然的就往她身上想了,壹時之間無數的臟水和惡意的辱罵向龔雪襲來。
謠言愈演愈烈,更有甚者,稱"龔雪還為陳小蒙拉皮條,陷害了不少年輕的女孩子,是幫兇"。
不明真相的群眾被煽動了氣氛,對龔雪發起了"聲討"。
龔雪做出了聲明,說她不認識這個陳小蒙,跟這個人沒有任何關系,不是什麽受害人,更沒有害過人。
可是群眾哪兒管這個呀?人的劣根性使然,人們往往只開心看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被踩在泥土裏,哪裏管這個事情會不會給龔雪帶來傷害?
自尊被踩進泥土裏,名聲更是被毀的不剩幾分,萬般痛苦之下,龔雪宣布息影,退出演藝圈,離開故土,孤身壹人去往美國療傷。
在她走後,《勞動報》刊登了壹篇有關記者采訪負責本案律師的文章,律師聲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謂"龔雪與此案有不正當關系"純屬謠言。
可龔雪到底是走了。
也幸虧因為去了美國,龔雪結識了自己的老公張迅。
張迅從來不相信那些傳的神乎其神的謠言,他只相信眼前的姑娘善良而純潔,他堅定地站在龔雪這邊,在龔雪最痛苦的日子裏,給了她莫大的精神支持和安慰。
而張迅無條件的信任也讓龔雪深受感動,隨著兩人相處的日子逐漸變久,就從朋友升級成了戀人,最後更是在1986年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始終伉儷情深。
龔雪在美國陪著張迅打拼,孕育屬於兩人的兒女,過著平凡而安靜的生活,日常就是打理庭院的花草,看看電影,這份細水長流的安定也逐漸撫平了曾經輿論帶來的傷害。
除了在1993年,龔雪回過壹次中國,參與了電影《股市婚戀》的拍攝之外,她再沒從事過自己曾經熱愛的事業,也沒出現在過大眾眼前。
曾經的"第壹美女"逐漸被人遺忘,可是當年那些造謠她的人,卻始終還欠著她壹個道歉。
俗話說得好,流言是把刀,絲毫不費力說出的壹句話,有可能就是毀了壹個人的壹生。
就像現在深受網絡暴力影響的公眾人物,他們也許並沒有做錯什麽,卻只是因為人們的主觀猜想而承受了無妄之災。
不知道什麽時候起,微博熱搜上常常出現的就是"某某明星抑郁"或是"某某明星自殺"的消息。
那些鮮活的存在,真的可能就只是因為短短壹句話而黯淡下去。
幾十年前人們的口口相傳就把龔雪逼成這樣,遠走他鄉,放棄熱愛的事業,那些造謠的人卻始終還欠她壹個道歉。
真心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再次產生。
人與人之間,還是多壹點兒善意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