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慕名利,謙虛做人
兄弟倆為什麽叫蘇軾和蘇轍呢,他們的父親是這樣解釋的:蘇洵的性格非常豪爽,但他感到這種性格在當時的社會對自己的發展不利,他希望兒子們不要像自己。比如壹輛車,他的輪子、車輻、頂棚、車體都很有用處,只有“軾”就是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雖然實用性不強,但少了他車子就不完整了。他給長子取名 “軾”,是希望他收斂鋒芒,做壹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普通人,不要追求高官厚祿,天下揚名;而“轍”是指車輪留下的痕跡,車的功勞永遠記不到轍的頭上,意思也是要兒子不慕名利,謙虛謹慎地做人做事。
2 耐得壹份苦 忍住壹份甜
蘇軾說“三白'乃壹撮鹽,壹碟生蘿蔔,壹碗飯耳!”還說他為官後,也愛吃“三白”。蘇東坡的家境並不差,可他從小養成儉樸的美德。這對蘇軾今後能正確、樂觀而勇敢地對待人生道路上的壹次又壹次的磨難無疑是很有裨益的。
3專心勤奮
少年蘇軾是聰穎的更是勤奮的。他曾言:“我昔家居斷往還,著書不復窺園葵”——為了讀書,他幾乎斷絕了社交活動和壹切娛樂活動,確實是常人難以做到的。
4愛好廣泛
蘇軾愛大自然,種松樹萬棵,他與別人不同的是,他種樹也有獨到的方法,世稱“東坡種松法”。書法家,收藏家,無論哪壹方面,他只要做,就會成為壹面旗幟。兄弟兩個很用功但並不死讀書。每到春暖花開總要去踏青,了解民風民俗,了解大自然。許多年之後成為兄弟兩個記憶中最溫馨的畫面。蘇軾曾經寫到:
春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
人閑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遊車輪。
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曉出空四鄰。
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
何人聚眾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瞋。
宜蠶使汝繭如甕,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為買服禳新春。
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符神。
——《和子由踏青》
5 文壇星宿震京師
公元1057年的春天,那是壹個文學的春天。三位文章奇才橫空出世,出現在汴京,出現在北宋的文壇上,那就是“三蘇”。尤其是蘇軾,他思接千古,誌向高遠。他的光輝燦爛四射,引來萬人矚目。
蘇軾的文章思接千古,誌向遠大。歐陽修不無感慨地說:“老夫當避路,放他出壹頭地也!”蘇軾意欲大展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