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說這個人很牛X,很會裝蒜,多用於中性或者貶義,中性時是朋友間的壹種調侃。貶義時用於嘲諷他人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狂妄自大。是壹種流行用語。
“社會”這個用法源於快手裏的“社會青年”,社會青年,指的是社會上的壹些不良的青年和社會閑散人員。社會青年原是和學生相對的概念,用來指校園外的青年。所以學生之間常常用“社會”來當做同學間的調侃。
流行用語是指適用於特定群體,更利於表達某些復雜含義的新詞匯或新詞匯的雛形,因其新穎及便利性而受到特定群體的青睞而流傳。
流行用語的產生是壹種文化現象,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
流行用語的產生
1.外來詞匯。例如:“粉絲”(來源於英文的“Fans”)
2.簡稱 。例如:“PS”(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的簡稱,後來泛指用該軟件處理圖片的行為)
3.諧音。例如:“玉米”(含義為1.“李宇春的歌迷”2.“域名”)“斑竹”(版主)“醬紫”(這樣子)
4.典故。例如:“小強”(指“蟑螂”源於周星馳電影中壹只蟑螂的名字)
5.拆字(僅限於書面)。例如:“走召弓雖”(拼合起來就是“超強”,分開來寫用來表示強調)
6.象形(顏文字)。例如:“囧”(因為這個字像壹個愁眉苦臉的人臉,又和窘迫的“窘”同音,常被用來形容尷尬的表情)
7.意思的延伸。例如:“水貼”(由於水比較幹凈,所以用來形容沒有含量缺乏內容)
8.方言的大眾化。例如:“忽悠”(由於趙本山的小品導致全國流行的東北話)
流行用語的生命
流行用語和新生詞匯是語言進化和發展中的正常現象。
壹部分流行用語會隨著特定使用群的減少而逐漸消亡。這種現象更多出現在諧音型的流行用語中。例如:“玉米”(如果李宇春的歌迷不斷減少,那“玉米”作為這方面定義的流行性就會逐漸減弱。)
壹部分流行性用語會隨著替代詞匯的出現瞬間消失或失掉流行性成為保守的正式詞匯。例如:“追星族”這個20世紀還是新穎的詞匯就因為“粉絲”的出現,變成了保守的正式詞匯。
還有壹部分流行用語會隨著使用群的廣泛和頻率增加而逐漸趨於穩定成為正式詞匯。例如:“忽悠”就是方言經過流行成為全國化語言的的例子。
簡寫和誤寫產生的流行詞匯更容易穩定成新生詞匯。這種現象在使用註音文字的語言中尤為多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