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西江悅魚,喜歡壹個人發呆,看書,行走。讓我們壹起去山水田園,煙火市井裏,體驗紅塵的活色生香,感受壹樣或者不壹樣的百態人生。
華頭 是 樂山夾江縣 壹座 古鎮 ,依山傍水,山丘、河谷縱橫交錯。知道的人不多,很小眾,但自有它 獨特 的風情。
根據 《夾江縣誌》《夾江鄉土誌》 裏的 記載 ,最先的時候,是離現在的華頭鎮東面三裏地左右的地方,有壹個 茍家場 ,在 清朝鹹豐二年(1852年) ,壹場洪水將茍家場沖毀了,洪水過後,人們就把 場集 遷到了現在 華頭 的位置上,因地形奇特,很象是 犁田的 鏵 頭 (就是安裝在耕地的梨頭上面的,農村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東西),就把 新場(集) 定名為 "鏵頭場" 。再後來,也不確定在什麽時候, 鏵頭 場 就變成了 華頭場 。
相對其他古鎮而言, 華頭不算古 ,它建場的 歷史 也就 300多年 。 鐵索橋 應該是這個古鎮最古老的了。根據 橋頭的石碑 ,鐵索橋修建於 清道光十三年 ,算來距今已經快 二百年了 。
站在 鐵索橋 上,有人指著遠處被雲霧籠罩的青山,說 古鎮 就是以這三座很 象 鏵頭 的青山 而 得名 的。笑笑,不重要, 開心就好 。
遠望青山, 山高林深 ,壹片 蔥郁的綠色 ,景色很 養眼 ,據說山的海拔有 800多米 ,所以 華頭 的 夏天 很少有超過 30度 以上的 氣溫 ,特別適合 納涼避暑 。當地也宣傳說是 "天然氧吧""洗肺好去處","天然空調房" ,盡量的提高 華頭 的 知名度 。
腳下的 稚川溪 安靜地流淌著,它才是 華頭最古老的存在 吧。當地老人說,這條河跟壹位 大仙人 有關系。
老人說的 大仙人 是 葛洪 ,這可真是個 仙人 。 葛洪是東晉人,道教中最傑出的代表,著名的煉丹家,道家尊稱他為"仙翁"。 同時他還是 醫藥學家, 據說他的 醫藥理念很超前。葛洪號"抱樸子",字"稚川" ,這條河就是以 葛仙翁的字 取名的。
老人說因為 葛大仙人 在這條溪流上 煉過金丹 ,所以把這條溪叫 稚川溪 ,說這可不是亂說,這些在 縣誌上 是有 記載 的。縣誌上有沒有記載壹般人不清楚,我也不清楚,有條件的朋友可以查查看。
華頭鎮 的建築分為 古鎮與新鎮 ,古鎮有兩條 古街 ,分別叫做 正街村,背街村 。 石板路 兩邊是 木板房 ,不是那種壹大片完整的 青瓦房連在壹起 ,中間有壹些已經改建過了,老中夾新,當成點綴也不錯的。畢竟,這也是壹種 真實 。
華頭鎮 有 三大特產 , 白酒,臘肉,豆腐幹。 相對來說, 豆腐幹 的名氣更大壹些,鎮上很多家 賣豆腐幹 的,有壹家叫 "張瘋子豆腐幹" ,老板說他家的 豆腐幹 上過 中央電視臺。
這個 不算古的古鎮 ,跟 樂山 其他 古鎮 最大的區別在於,居然有人專門為它寫了壹首歌,歌名就叫 《華頭謠》 。
當初 趙雷的壹首《成都》 ,讓 成都 的名氣更上壹層樓,算是 錦上添花 吧。而今天這壹首 《華頭謠》 ,會不會讓遊客紛至沓來呢?
希望會吧,畢竟,這的確是壹個 沒有被開發的古鎮 ,來這裏感受下這裏的 寧靜悠閑, 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聽著這首 《華頭謠》 ,想起的是 我的老家 ,壹樣的 隱隱青山 ,壹樣的 清澈溪流 ,那份 鄉愁 , 來得突然,而又猛烈。
"故鄉總是午夜夢回的輾轉反側
記憶中蒲扇與涼席
月夜下耳畔的熊家婆
玻璃瓶中與星光爭輝的螢火蟲
連綿青山深處妳我奔跑的歡笑
河水中挽起的褲腿
…………"(華頭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