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意思是什麽?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意思是什麽?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意思是說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息地刮得它搖動,人子想要孝順父母,但父母已經去世,無法實現這壹願望的情境。

出處

這句話出自《韓詩外傳》卷九。

原文節選

孔子偕徒外遊,聞道旁有哭聲,停而趨前詢其故,哭者曰:“我少時好學,曾遊學各國,歸時雙親已故。為人子者,昔日應侍奉父母時而我不在,猶如‘樹欲靜而風不止’;今我欲供養父母而親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難忘,故感悲而哭。”?

譯文

春秋時,孔子和徒弟外出遊歷,聽到路邊有人哭聲,於是停下來詢問,哭者說:“我年少時好學,遊歷各國,回來時卻發現雙親已經去世了。作為壹個兒子,本應該在父母生前侍奉他們,但我卻不在身邊,就像‘樹想要安靜卻被風吹動不止’壹樣;現在我想要孝敬父母,但卻已經無從孝敬了。逝者已矣,但這份思念難以忘懷,所以感到悲傷而哭泣。”

賞析

這個文章主要想告訴我們的是,人們常常面臨著許多令人沮喪和無奈的事情,即使我們盡了最大努力,也不能保證所有的欲望都會得到滿足。就像樹希望安靜地生長,可多變的天氣卻不斷擾亂了它的平靜,孩子也希望能夠孝敬父母,但有時候他們卻受到了時間、距離等外在因素的阻礙。?

創作背景

這句話出自《韓詩外傳》卷九,描述了孔子與弟子外遊時聽到壹位哭泣的人述說自己的遭遇。那人的父母已經去世,他想要孝敬他們,卻已經無法如願,就像“樹欲靜而風不止”,感到無可奈何的悲傷。這句話後來被用來比喻人的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之間的沖突,表達了人們在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願望時,往往會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和限制。

只看這句話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其深層含義,需要結合《韓詩外傳》的背景來解讀。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那時社會動蕩不安,人們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各種困境和挑戰。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對於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往往會受到各種限制和困擾,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這句話正是揭示了這種現實。

因此,我們在理解這句話時需要從當時的歷史和社會背景出發,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引發我們對於人生、道德和價值的深刻思考。

註釋

樹欲靜,指的是樹木渴望在穩定的狀態下生長,保持平靜。

子欲孝,意為子女們希望盡快回到家中孝敬父母。

生活啟示

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很大的啟示意義。在追求我們的夢想和目標的過程中,有時許多困難和不確定性會影響我們的前進。我們可能會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而受到限制,從而無法如願以償。但是,我們應該學會面對挑戰和變化,在困難中保持耐心和冷靜心態。同時,我們還需要珍惜我們目前所擁有的,盡可能地營造壹個和睦的家庭環境,好好孝敬父母。最終,我們將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夢想,得到更大的發展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