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2005-7-11鄭和下西洋幾周年紀念日?

2005-7-11鄭和下西洋幾周年紀念日?

2005年7月11日,是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首次下西洋6O0周年紀念日。

探尋鄭和之路”劃上圓滿句號

(2005-7-11 18:23)

名城網訊(記者:周末)歷時五個月的中新社記者“探尋鄭和之路”采訪活動,今天在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紀念日和中國首個航海日裏劃上了圓滿的句號,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太倉市政府官員和中新社有關負責人出席了在蘇州“和艦科技”舉行的結束儀式。

新社文字記者韓勝寶、攝影記者蔣振江,帶了壹百多個題目,在以鄭和艦隊命名的蘇州“和艦科技”的特別支持下,於今年年初從鄭和起錨地江蘇太倉出發,行程數萬公裏,沿著鄭和的足跡,探尋鄭和遺址,記敘風土人情,***發新聞通稿壹百多篇,新聞圖片壹百四十多幅,被海外報刊和網絡媒體廣泛刊載,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探尋期間,他們先後到了鄭和遺跡比較集中的東南亞地區的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在國內到了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江蘇太倉,鄭和七下西洋“大本營”及造船地南京,鄭和出生地雲南晉寧,鄭和下西洋停泊港福建長樂、“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福建泉州,以及與鄭和有關的福建漳州和山東德州等地,探訪鄭和在海內外的遺跡五十多處,采訪了八十多位海內外鄭和研究專家學者、數百名海外華人華僑和國內相關地點的官員、百姓。

在探尋采訪中,他們從政治、軍事、航海、經貿、文化、科技、外交、宗教等領域,通過文字和圖片全方位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鄭和之謎。鄭和是回教,又是太監,是壹個很偉大又很復雜的歷史人物,許多歷史事件因檔案被毀,明史記載又只有寥寥數語,海內外專家學者對不少問題尚有爭議,沒有定論。因此,對探尋鄭和之路帶來了不小的困難。為了完成此次探尋,他們與海內外專家學者廣交朋友,經常保持聯系,虛心討教,閱讀了大量的有關鄭和的資料。

尋訪尚未發現和披露的鄭和遺跡佚事,是他們“探尋鄭和之路”的追求。壹路上,他們在“探尋”上下功夫,發了不少獨家新聞,如鄭和到過新加坡“龍牙門”、文萊首都有壹條“王總兵路”、“失蹤”六百年的文萊第二世蘇丹、中華建築文化登上泰國殿堂、南京凈覺寺是鄭和奏請的唯壹皇家清真寺、鄭和下西洋影響海外飲茶風俗、“鄭和堤”上追尋航海家的腳印、雲南晉寧鄭和碑林鐫刻航海偉業、太倉鄭和紀念館為何假座天妃宮內等報道,都是在探尋中挖掘出來,引起了海外報刊和網絡媒體的興趣,廣為轉載。尤其是“印尼巴厘島民族村形成受鄭和影響”的獨家報道,受到海內外學者的關註,稱這是壹個很有價值的新發現。

“探尋鄭和之路”所到之處,海內外都在開展紀念鄭和活動,不少鄭和遺跡正在修繕,他們都在第壹時間及時發出。如海嘯後印尼巴厘島追思鄭和“友好遺跡”、華人引以為豪的印尼爪哇首府三寶壟、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鄭和故裏雲南“三寶樓”盡展航海家風采、海外僑領福建長樂追憶先輩出洋、南京鄭和下西洋文化公園先睹記、起錨地來了東非“中國村”女孩等,因采寫鄭和新聞數量多、速度快、立意深,而受到海內外媒體的廣泛關註。

今年是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為了紀念他對世界航海史的巨大貢獻,有關部門和地方舉辦了各種豐富多采的紀念活動,包括航海展覽、夏令營、航海暨海洋知識競賽、電視片等。他的出生地、開航地、出航地以及他所到過的地方也已經成為旅遊熱點。本版主要介紹鄭和生平,七下西洋的時間、經過,船隊情況及部分主要旅遊線路等。

鄭和其人 鄭和 1371— 1433年 原姓馬名和,字三寶,出生在雲南省昆陽州 今昆明市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壹個回族家庭,祖先來自西域布哈拉 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國布哈拉 。元初傑出政治家鹹陽王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是鄭和的六世祖。鄭家在當地很受人們的尊敬。鄭和19歲時,被挑選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從此追隨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邊,逐漸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 1402年,朱棣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進行了“靖難之役”,鄭和立下功勞,幫助朱棣登上皇位。鄭和被提升為內官監太監。1404年,永樂二年正月初壹,朱棣為表彰鄭和的功績,親筆賜姓“鄭”,從此更名鄭和,史稱“三寶太監”。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時,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裏逝世。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的壹位傑出人物,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壹個重要事件,他也被國際上公認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由大小船只百余艘,人員27800余人組成。從明永樂三年 1405年 至宣德八年 1433年 ,七次下西洋,歷時28年,遠航至東南亞、印度洋,最遠到達紅海與非洲東海岸,遍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航程之遠、歷時之久、船舶數量之多、噸位之大、船員之眾多、組織之嚴密、造船和航海技術之先進,均是當時世界之最,為中外航海史之壯舉,遠在歐洲人所謂“地理大發現”的大航海之先。

第壹次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 1405年7月11日 ,明成祖朱棣下旨,令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他與王景弘率領船隊,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江蘇太倉劉家河編隊集結出海,駛向福建長樂縣太平港駐泊,等候東北季風到來。冬天,鄭和率船隊從福建閩江口五虎門出洋遠航,經南中國海域,首先到達占城 今越南歸仁 ,然後到爪哇 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 、滿刺加 今馬來西亞馬六甲 、舊港、阿魯、蘇門答刺、南巫裏 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蘇門答臘島上 。從南巫裏進入印度洋到達錫蘭山 今斯裏蘭卡 然後到達小葛蘭 今印度奎隆 、柯枝 今印度科欽 、古裏 今印度卡利卡特 。鄭和在古裏立碑紀念,碑文說 “其國去中國十萬余裏,民物鹹若,熙皓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這是鄭和在國外建立最早的壹塊碑。鄭和船隊於永樂五年九月初二 1407年10月2日 回國。

第二次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鄭和回國後,立即進行第二次遠航準備,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這次出訪所到國家有占城、渤尼 今文萊 、暹羅 今泰國 真臘 今柬埔寨 、爪哇、滿刺加、錫蘭、柯枝、古裏等。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二月初壹 1409年2月15日 ,鄭和、王景弘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鄭和船隊於永樂七年夏 1409年 回國。

第三次 永樂七年九月 1409年10月 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11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同年12月從福建五虎門出洋,順風經過十晝夜到達占城,後派出壹支船隊從占城直接駛向暹羅。鄭和船隊離開占城又到真臘,然後順風到了爪哇、淡馬錫 今新加波 、滿刺加。鄭和在滿刺加建造倉庫,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物,都存放在這些倉庫裏,以備使用。鄭和船隊去各國的船只,返航時都在這裏聚集,裝點貨物,等候南風開航回國。鄭和船隊從滿刺加開航,經阿魯、蘇門答刺、南巫裏到錫蘭。在錫蘭,鄭和又另派出壹支船隊到加異勒 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 、阿拔巴丹和甘巴裏。鄭和親率船隊去小葛蘭、柯枝,最後抵古裏,於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 回國。

第四次 永樂十年十壹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 朝廷令鄭和進行規模更大的壹次遠航。永樂十壹年 1413年 冬開航。首先到達占城,後率大船隊駛往爪哇、舊港、滿刺加、阿魯、蘇門答刺。從這裏鄭和又派分船隊到溜山 今馬爾代夫群島 。而大船隊從蘇門答刺駛向錫蘭。在錫蘭鄭和再次派分船隊到加異勒,而大船隊駛向古裏,再由古裏直航忽魯謨斯 今伊朗波斯灣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島 。這裏是東西方之間進行商業往來的重要都會。鄭和船隊由此啟航回國,途經溜山國。後來鄭和船隊把溜山國作為橫渡印度洋前往東非的中途停靠點。鄭和船隊於永樂十三年七月八日 1415年8月12日 回國。這次航行鄭和船隊跨越印度洋到達了波斯灣。

第五次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1416年12月28日 朝廷命鄭和送“十九國”使臣回國。鄭和船隊於永樂十五年五月 1417年 冬遠航,首先到達占城,然後到爪哇、彭亨、舊港、滿刺加、蘇門答刺、南巫裏、錫蘭、沙裏灣尼 今印度半島南端東海岸 、柯枝、古裏。船隊到達錫蘭時鄭和派壹支船隊駛向溜山,然後由溜山西行到達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 今索馬裏摩加迪沙 、不刺哇 今索馬裏境內 、麻林 今肯尼亞馬林迪 。大船隊到古裏後又分成兩支,壹支船隊駛向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阿丹和刺撒 今也門民主***和國境內 ,壹支船隊直達忽魯謨斯。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 鄭和船隊回國。

第六次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 今索馬裏朱巴河 、麻林、古裏、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裏、蘇門答刺、阿魯、滿刺加、甘巴裏、幔八薩 今肯尼亞的蒙巴薩 。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 鄭和船隊回國,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

第七次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閏十二月初六,船隊從龍灣 今南京下關 啟航,2月3日集結於劉家港。在劉家港,鄭和等立《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績碑》。船隊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靈應之記》石碑。兩碑都記下了他們六次出航的歷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隊從五虎門出洋。這次遠航經占城、爪哇的蘇魯馬益、蘇門答刺、古裏、竹步,再向南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峽,然後返航。當船隊航行到古裏附近時,鄭和因勞累過度壹病不起,於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裏逝世。鄭和船隊由正使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經蘇門答刺、滿刺加等地,回到太倉劉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鄭和船隊到達南京。

鄭和部下後裔現住肯尼亞小島

2003-12-03

近日出版的《紐約時報》刊載了該報壹位資深記者的專文,破解了過去1000年來人類航海史上最大的謎團:為什麽哥倫布而不是中國明朝的鄭和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如果鄭和先哥倫布登陸新大陸,那麽今天的美國可能是炎黃子孫的天下,說不定《紐約時報》已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中文報紙。

《紐約時報》駐東京特派記者紀思道為了尋找答案,於今年2月專程去了15世紀初鄭和到過的東非肯尼亞沿海的壹個原始村落,訪問當地的居民,探聽他們的祖先可曾流傳下來有關中國人的故事,或是他們的祖先根本就是中國人。

史載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曾率艦隊七下南洋,最遠到達東非海岸,宣揚天朝的聲威。這個時間是1405年到1433年,比哥倫布1492年發現新大陸早了將近60年。紀思道說,以鄭和當時所率艦隊的威力和先進的航海技術,很容易駛過好望角,與歐洲人建立貿易關系,再奔合恩角,登陸新大陸。但中國人那時認為歐洲人相當落後,對歐洲的毛織品、酒類等物產也無興趣,反倒對非洲的香料、象牙和野生動物更感興趣。

當時鄭和下西洋所率艦只多達300艘、官兵2.8萬人,最大的船長400英尺,寬160英尺,有如足球場壹般,而60年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所謂艦隊不過3艘船,最大的船不過85英尺長,根本沒法和鄭和的無敵艦隊相比。鄭和的事跡在近年引發了西方學者研究的興趣,1994年美國女作家雷瓦西出版了《當中國稱霸海上》的鄭和傳,此書說鄭和的探險曾遠達肯尼亞,並在肯尼亞發現了鄭和麾下中國水手的後裔。

紀思道尋訪的是肯尼亞沿海、東非壹個叫佩特(Pate)的小島,此地與世隔絕,似乎仍生活在15世紀的鄭和時代。當地有些居民膚色較白,頭發也不似非洲土著的卷曲。據壹位自稱已120歲的村老證實,他的祖父告訴過他,很多很多年以前,有壹艘中國的船在沿岸觸礁遇難,水手遊到壹個叫山姆加(Shamga)的村落逃生,當地土人收容了他們,這些水手留了下來,並與土女結婚留下後代。

紀思道遵照村老所提供的信息,遍訪佩特島的村落,在壹個叫希丘(Siyu)的村莊,遇到壹位皮膚較白、眼睛細斜、40多歲的漁夫,總算真正找到了漢家兒郎的非洲遺子。詢問之下,漁人說他屬法茂族(Famao),目前這壹族大概還有50到100人,相傳他們的祖先是中國人。

據紀思道說,山姆加名稱與現在的上海有關聯。紀後來又遇到壹位像亞洲人的土著,這位叫宓奇的土人除敘說中國水手遭遇海難外,還透露他的祖先曾送長頸鹿給中國,這與鄭和當年從海外確曾帶回長頸鹿相吻合。

除長相之處,法茂族人還有中國的陶器,當地人編織籃子的方法也與華南的編織手法極為相近。目前唯壹沒能發現的是古墓上或其他文件上的中國文字,但不爭的事實是鄭和的艦隊到過非洲肯尼亞,還播下了大漢天威的種子,帶回中國視為麒麟的長頸鹿。

謝謝投我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