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溫泉的歷史

溫泉的歷史

溫泉文化究竟起源於何處?這個答案也許已年代久遠得不可考了。

壹開始,人類發現溫泉,更發現動物在泉水中恢復疲憊。

據說日本人壹開始並不知道溫泉具有治療疾病的功能,後來是因為看到壹只受傷的小動物在泡過溫泉之後奇跡般地迅速復原,這才使他們開始認真地研究起溫泉的功能。

現代人漸漸把泡溫泉作為休閑養生、解壓甚至治療的方法,這種趨勢迅速在全球漫延。

秦始皇建“驪山湯”是為了治療瘡傷,徐福為了山海尋找長生不老藥,輾轉漂流到了日本歌山縣,至今當地仍保留了“徐福”之湯溫泉浴場。

到了唐朝,唐太宗特建“溫泉宮”,詩人也留下了不少創作,描寫脂粉美女從溫泉出浴的情形,足見我國悠久的溫泉歷史文化。

日本人愛好溫泉的程度實在是不必多說,三步壹小湯,五步壹大湯,泡湯對日本人而言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也發展出壹套不同於其他各國的泡湯文化及溫泉療效整理,我們稱之為“湯治文化”。

同樣擁有悠久歷史的歐洲大陸的古羅馬人,他們引泉水加熱再流到建好的浴場中讓人們使用,其中英國巴斯及土耳其等地有名的溫泉浴場,壹直都還在使用。

我國溫泉有文獻記載者多達972處,其中溫度高於50℃的就有229個。

經地質普查,據初步統計,現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已發現溫泉達3000多處。

我國勞動人民發現和應用溫泉治病,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

早在先秦的《山海經》裏就有了“溫泉”的記載。

1000年前的《山經註》記有:“寇水出代群靈丘縣高壓山……,又東合溫泉水,水出西北喧谷,其水溫熱若湯,能愈白芨百疾,故世謂之溫泉焉。”漢代天文學家還專門寫了《溫泉賦》,文中寫到:“覽中域之珍輕,無斯水之神靈。

……於是殊方跋涉,駿奔來臻,天地之德,莫若生兮。

帝育臣民,資厥成分。

六氣淫錯,有疾療兮。

溫泉泊焉,以流歲兮,除苛,服中正兮。

熙哉帝哉,保性命哉。”

這壹段文字生動的描述了當時的勞苦大眾紛紛去溫泉洗澡的盛況。

公元400年,北周庾信寫了《溫泉碑文》,記述了溫泉的治病作用。

公元1000年,唐庾在《湯泉記》中探討了溫泉形成的原因。

明代的楊慎著《安寧溫泉詩序》,概括了我國溫泉的分布。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我國的礦泉分為熱泉、冷泉、甘泉、酸泉和苦泉,是我國最早的溫泉分類學者之壹。

第壹代溫泉是洗浴的文化,就是人們常說的“泡湯”;第二代溫泉文化是洗浴加遊戲,強調溫泉的動感、豐富;第三代溫泉則是洗浴加休閑的文化,突出溫泉是壹種休閑旅遊;最新的第四代溫泉文化是最具包容性的,它不再專屬年輕人,而是與上壹代***同享有的引入保健概念的全新溫泉。

這就是溫泉的文化變遷,它最直接地反映著人們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

隨著社會大眾對健康的日益重視,第四代溫泉閃亮登場。

這類溫泉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提供適合不同體質的溫泉浴,且通常會在入口處設有診所,讓遊客在泡湯前接受簡單的體檢,以體現保健溫泉的宗旨。

根據體檢結果,可在保健醫師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溫泉。

另外,還有諸如恢復疲勞、減肥美容之類的水療方案可供人們選擇,以及多種多樣的設施保證遊客壹年四季都可盡情享受。

第四代溫泉中的代表有亞洲規模最大的保健主題溫泉——韓國的思帕比斯,珠海禦溫泉亦是以健康休閑為主題,大量運用中醫理論設計具保健作用的“個性化泡湯”產品。

《水經註》是我國古代壹本著名的地理學著作,作者是1400多年前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喜歡研究水文地理、自然風貌,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壹手資料。

在《水經註》中,酈道元以水道為綱,將河流流經地區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古跡及風俗等均作了盡可能詳細的描述,為後人研究古代地理和人文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水經註》中載有溫泉31個,按溫度的不同從低溫到高溫分5個等級,依次為“暖”、“熱”、“炎熱特甚”、“炎熱倍甚”和“炎熱奇毒”。

如“炎熱特甚”的溫泉,可以將雞、豬等動物的毛去掉;“炎熱倍甚”能使人的足部燙爛;“炎熱奇毒”泉水可以將稻米煮熟。

書中還對各個溫泉的特點、礦物質、生物等情況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敘述,如有的溫泉有硫磺氣,有的有鹽氣,有的有魚等。

《水經註》多次提到溫泉可以“治百病”,如“魯山皇女湯,可以熟米,飲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壹日三次,多麽自在,四十日後,身中百病愈”,真實的記載了溫泉的保健作用。

又如“大融山石出溫湯,療治百病”、“溫水出太壹山,其水沸湧如湯。

杜彥回曰,可治百病,水清則病愈,世濁則無驗”等,都說明早在當時人們對溫泉的醫療價值已有了相當的認識和研究。

帝王泡溫泉的最早記載,可能要數黃帝。

在安徽的黃山,有處黃山溫泉,古稱“靈泉”、“湯泉”、“朱砂泉”,由紫雲峰下噴湧而出,與桃花峰隔溪相望,傳說軒轅黃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羽化升天的。

據民間傳說:軒轅黃帝在黃山溫泉洗過澡,頭發由白變黑,返老還童,黃帝極為高興,便稱黃山溫泉為“靈泉”。

從此,溫泉聞名四海,向來有我國東南名泉之稱。

黃山溫泉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質純正,溫度適宜,可飲可浴。

唐代詩人賈島曾發出“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師”的感慨。

與帝王淵源最深的,應該是陜西的華清池。

秦始皇、唐太宗、唐玄宗等傑出帝王,都與之結下緣分。

華清池位於臨潼縣南驪山西北麓,距西安市30公裏。

古時,這裏已是長安附近的旅遊勝地。

2700年前的西周時,這裏的溫泉已被發現,名為“星辰湯”。

幽王曾在此建有離宮,秦始皇當他當上中國的第壹個皇帝的時候,又在這裏修築離宮,引泉入室,起名“驪山湯”。

又名“驪山湯”。

漢武帝時再度擴建了離宮。

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5年)又營建了許多宮閣,如“湯泉宮”等。

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又在此大興土木,就山勢興建行宮,改名為“華清宮”,規模更為宏偉、富麗,有二閣、四門、四樓、五湯、十殿。

唐玄宗每年冬天攜楊貴妃來此遊宴、沐浴。

詩人白居易曾在名詩《長恨歌》中賦:“回眸壹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華清池的故有建築,安史之亂後已遭毀壞。

現今華清池許多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名泉名池,是西安解放以來修建恢復的。

從公元745-755年,每年10月,唐玄宗都要偕貴妃姊妹和親信大臣來華清池“避寒”,直至翌年暮春才返回京師長安。

“安史之亂”後,歷代雖有修葺和振興之舉但終未能使盛唐恢弘再現。

從開元二年到天寶十四年間(714-755年),唐玄宗***正式出遊華清宮36次。

臨時短期出遊不計其數。

每次出遊均有百官羽衛隨行,簡直把中央 *** 機關全部搬到了華清宮。

隨著玄宗的頻繁巡幸,華清宮周圍商賈雲集,裏閭縱橫,形成了京城東側的新型城市;三則在這裏發生過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從“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到“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淒婉感人的歷史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往下,則有康熙、乾隆的沐湯故事。

清朝皇帝每次去清東陵必先去沐浴“湯泉”,康熙帝曾做詩贊美道:“湯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遙自丹砂生,沐日浴月泛靈液,微波細浪流蹤崢”,壹邊泡溫泉,壹邊批奏折,“工作”、享受兩不誤。

乾隆帝也曾留下了行宮聽政的故事。

在這水氣蒸騰氤氳中,水溫緩緩地滲入肌膚,全身心都能在這溫水中得到最大的放松。

溫泉因帝王而聞名,帝王因溫泉而更神爽氣清,溫泉與帝王的故事,成為了中國古代溫泉文化的主流。

華清池是國內有文字記載開發利用最早的溫泉,恐怕也是人們最耳熟能詳的溫泉,素有“天下第壹溫泉”之稱。

早在西周時這裏的溫泉便已被發現,叫“星辰湯”。

幽王曾在此建“驪宮”,至秦始皇以石砌池,名“驪山湯”、“神女湯”。

後經漢、隋、唐歷朝帝王修擴,至唐玄宗時,宮室擴建並納湯池於其中,宮室改名“華清宮”,湯池從此也改叫“華清池”。

華清池因為唐玄宗的愛妃楊玉環在此壹濯芳澤,以及他們之間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而從此蜚聲天下。

華清池現存唐代湯池中有壹個海棠湯,池內平面呈盛開的海棠花狀,便是當年唐明皇作為愛情的禮物賜給楊貴妃的,也稱貴妃池。

楊貴妃有羞花閉月之貌,她的美更因溫泉水的滋養而更嫵媚迷人。

白居易《長恨歌》中“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記錄的便是楊貴妃在海棠湯出浴後的嬌態,為世人留下了壹幅美麗的“貴妃出浴圖”。

據說,楊貴妃能長期“三千寵愛在壹身”,唐玄宗六七十歲仍風流倜儻,都與長期泡湯沐浴大有關系。

華清池見證過多少歷史風雲變幻。

現代史上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也是發生在這裏。

1959年,郭沫若先生遊覽華清池後感慨萬千,親筆題寫“華清池”金字匾,並欣然作詩曰:“不僅宮池依舊制,而今庶民盡天王。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壹位傑出的帝王,同時也是中國書法史上壹位重要的人物,以身體力行促使唐代書法成為書法史上最輝煌的壹頁。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在驪山溫泉營建“湯泉宮”(也即今日之華清池)。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新宮竣工,李世民率文武百官臨幸新宮,親筆禦書《溫泉銘》來頌揚驪山溫泉,並命石匠制碑拓印以示群臣,開創了中國書法史上以行書入碑的先河。

《溫泉銘》中說:“朕以憂勞積慮,風疾屢嬰,每濯患於斯源,不移時而獲損。”原來李世民患風濕病多年,正是在驪山泡溫泉治愈的。

李世民以帝王之尊而如此隆重的親自為溫泉立銘宣傳,足見當時世人對溫泉的認識和重視。

《溫泉銘》原碑已亡佚。

現存唐代拓本殘片,仍可壹窺李世民遒勁飄逸、奔放圓熟的書風。

湯崗子溫泉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

相傳,唐朝太宗李世民率兵東征,途經此地,征途遙遠,將士們疲憊不堪。

唐太宗李世民的坐騎馬失前蹄,不想竟踏出壹泓清澈的泉水。

將士們在此安歇休整,洗浴征塵,神奇的泉水將疲勞壹掃而光,軍隊士氣大振。

當即,李世民登上身後小島的亭閣,凝視東方許願:“如果我東征得勝歸來,必將重新修建此亭。”果然,此次東征大獲全勝。

唐太宗李世民不忘許下的諾言,命人重修此亭,名叫“祈願亭”。

湯崗子溫泉現於鞍海路(G202),可從站前乘13路到湯崗子溫泉站下

對於湯崗子溫泉由來的真實性我們已無從考證,但唐太宗東征時期,將士們在此洗浴卻有史料記載。

據《海城縣誌》記載,唐貞觀十八年時,溫泉即已發現。

據裨史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曾至此並赴泉“坐湯”( 當地人稱沐浴為坐湯),浴後大悅,並立“祈願亭”以資褒獎。

遼、金時曾在此設“湯池縣”,縣以泉而得名。

據傳金太宗也曾來這裏“坐湯”。

溫泉附近有明崇禎三年所立《娘娘廟碑》,明崇禎年間,湯崗子溫泉以其“名池秀峰”之譽吸引了眾多善男信女爭相進香,各地商賈也雲集於此。

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三次回盛京祭祖,途經湯崗子也曾駐蹕沐浴。

溫泉附近現遺有《重修龍王廟》殘碑壹塊,依稀可辨認:“重修龍王廟碑”及“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60年)”字樣。

據此,可認為此處曾建有壹座龍王廟,建、毀於何時已不可考。

據口碑資料,在今溫泉水庫附近確有龍王廟遺址。

建廟時間至少在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60年)以前。

晚清以來,湯崗子溫泉目睹了日俄侵略者在東北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

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和俄軍先後占領湯崗子地區,侵略者看中了這裏神奇的泉水,建立官兵療養所,以供將兵療傷。

1904年俄軍庫洛巴特欽將軍在湯崗子溫泉地設立官兵療養所。

1905年8月30日,日軍大山大將的總司令部自大連移設於此地半成的房屋,謂“滿州軍總司令部”,並把此地兼做“陸 *** 地療養所”。

民國初年,日本的“滿鐵株式會社”設計並建造了以溫泉為中心的大公園,當時公園面積已達536764平方米,成為當時偽“滿洲國”著名的遊樂場所。

日本裕仁天皇的叔叔、二弟、三弟及日本駐奉天(沈陽)總領事大橋東壹等都曾數次來此避暑享樂。

20世紀初期,滿鐵又修建了玉泉館和對翠閣。

1931年11月13日,溥儀曾到這裏的對翠閣樓上住了壹個星期,又於1932年3月6日,在由旅順赴長春的途中,偕同皇後婉容及滿清遺老遺少第二次來到湯崗子,下榻對翠閣。

世態滄桑,鬥轉星移,湯崗子溫泉屈辱的歷史已成為過去。

新中國成立後,歷經滄桑的湯崗子溫泉又壹次煥發了青春,成為全國最大的療養勝地和慢性病治療中心。

她占地64萬平方米,擁有床位1300張,職工近千人。

這裏是國家衛生部認定的全國物理康復醫師培訓基地,同時也是遼寧省康復中心及遼寧省康復醫學研究會所在地,中華醫學會的《中華理療雜誌》編輯部也設在這裏。

近10余年來,隨著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通過與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進行廣泛的合作,這裏已逐漸走向世界,成為國際康復理療勝地。

祈願亭在溫泉靜心湖風景區北部的假山上,有壹座名為“祈願亭”的精致亭榭。

相傳這裏正是唐王李世民東征時的“沐浴處”。

唐貞觀年間,李世民率軍東征。

途經湯崗子溫泉,將士們疲憊不堪。

相傳太宗坐騎不堪征程遙遠,馬失前蹄,不想卻踏出壹池金漿玉液。

太宗見狀大喜,親赴湯池沐浴。

並令將士安歇休整,洗浴征塵。

神聖的泉水將疲勞壹洗而光,軍隊士氣大振。

目睹此景,太宗皇帝登上身後小島的亭閣,凝視東方許願:“如果我東征得勝歸來,必將重修此亭,以謝神泉。”天如人願,東征大勝。

太宗不忘諾言,重修此亭並命名為“祈願亭”。

亭前有壹座唐王李世民躍馬縱橫的銅像。

銅像立於壹石臺之上。

石臺高約2米,長約3米,寬約1.5米, 石臺前面刻有四個字“唐王浴像”。

石座之上唐王縱馬像與真人真馬比例相當,唐王面向東方,目光堅定,面容剛毅。

跨下的坐騎口鼻賁張,肌腱畢現,整座銅像栩栩如生。

該別墅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

龍泉別墅建於壹處較大的泉眼之西。

據說此別墅是當時的東北軍政首腦張作霖為其三姨太所建。

張作霖原籍遼寧海城,海城距湯崗子溫泉僅30公裏。

年輕時代的張作霖就對湯崗子溫泉早有耳聞。

因此在發跡後在此地為其家人修建了這座別墅,供其家人休息度假之用。

張學良將軍與乃父都十分喜愛中式風格的建築,無論是建別墅還是建公館,基本上都是中式風格的建築。

例如張氏父子在沈陽的大帥府、張學良將軍在撫順地區為其父修建的元帥林都是標準的中式建築。

龍泉別墅就是這樣壹座中式建築風格十分明顯的建築物。

該別墅建築面積1370平方米,坐北朝南,屬中式歇山頂建築,***三層,為磚木結構。

屋面為黑灰筒瓦。

三層正脊均建成花洞式,脊端裝飾有龍尾正吻。

各層垂脊均塑有垂獸,飛檐角脊上塑有走獸。

山墻上開有天窗,兩山博脊,垂檐下沿博脊飾以彩色防水油漆。

主墻為壹色青磚,建築西側有懸山二坡頂青磚青瓦壹層廂房,其東面主墻內為通長走廊,西側設7個11.2平方米的房間。

主樓有28個房間。

進入正門有小正廳,對面為通向樓上的樓梯,東西貫通走廊。

南側為房間,房間修飾設施均為普通抹灰刷漿白墻,木制地板。

28個房間中,其中10個為普通房間,另有10個較高級房間,用以接待“滿鐵”中國職員、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