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 - 2021.1,整整四年,我讀完了博士。
2011.9 - 2021.9,整整十年,我求學在英國。
壹路堅持,並不容易。
回想讀博的這四年,我取得過引以為傲的成果,也經歷過深淵壹般的低谷。中間壹度有壹段時間,我懷疑人生,懷疑自己的選擇,失眠,焦慮,大哭,情緒崩潰,覺得無法呼吸,無法堅持。而博士的抑郁和焦慮,更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我把這壹切歸因於我周圍的環境。
但是後來我發現,我錯了。
最大的敵人,不是妳的父母,妳的導師,妳的同事,而是妳自己。
同學,如果妳也有讀博的打算,也許妳正在觀望,也許妳已經開始準備,也許妳正在經歷壹輪又壹輪的面試,壹波又壹波的套磁,或者妳已經很幸運的拿到了offer...
那麽請壹定壹定要看完這篇文章。
學姐希望可以在妳開始讀博之前,以壹個過來學姐的身份,向妳說壹些心裏話。我會告訴妳,我這四年的心路歷程,以及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希望這些話,可以為妳增加信心,讓妳的求學之路變得平坦壹些,溫暖壹些。
Peer pr essure (同輩壓力) ,壹個多麽可怕的詞...
妳心裏像憋著壹股勁,身上像穿著鎧甲,手上像拿著武器,去抵禦周圍的同齡人對妳的攻擊。妳,隨時準備開啟戰鬥模式。
當時選擇讀博的妳,應該真的很優秀。或許妳是頂尖名校的學生,是班級裏的佼佼者,拿到了distinction的好成績,或許妳是爸媽壹直和妳說的“別人家的小孩”,或許妳是朋友圈裏大家羨慕的人。
於是,妳被壹種莫名的優越感包圍了。
但是,當妳開始讀博的時候,妳發現妳掉進了“優越人堆”裏。因為大家都是壹樣的優秀,甚至比妳優秀的人,太多太多...
妳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當時我讀博,不管是身邊的同事,還是中途認識的朋友,國內的好多是來自清華北大的,國外的也要很多是來自牛津劍橋的。隨便壹個人說說自己的經歷,也許都會讓妳覺得“哇哦妳好厲害”...
也許是這麽多年壹個人在國外的緣故,讓我變得要強。於是壹開始,我會把這些全都作為我的壓力,心想,我要做的比妳們好。
但是,後來我發現,這樣比下去,沒有頭...因為優秀的人層出不窮。妳如此拼命的去超越,去追趕,勞心費神,又是為了誰呢?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去了解他人的進度,學習情況,無形中也浪費了自己很多的時間。
與其煞費苦心的追趕旁人,不如把註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自己和自己比,妳覺得妳進步了嗎?
自己和自己比,妳覺得妳學到東西了嗎?
自己和自己比,妳覺得比昨天好壹些嗎?
自己和自己比,妳對妳的現狀感到滿足嗎?
如果是,那麽就夠了。
因為妳只要超越了自己,就是進 步。
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哪怕只有壹丟丟,就是進步。
在羨慕別人的同時,看壹看自己身上的進步和閃光點,這樣妳會對這件事更有動力。 Keep the focus on yourself.?
當時我有每天寫小日記的習慣,回顧今天壹天哪些完成得好,哪些還需要改進。這樣既表揚了今天的自己,也給明天帶去了希望。
必須要承認的是,不是每壹次的努力,都會有好的結果。
我在博壹的時候,就連續遭到了兩次大打擊。因為我的博士研究課題, 在壹年裏就換了兩次 。
第壹次是因為在我開學大概兩個月的時候,我們發現突然橫空出世了壹篇和我提出的研究,極度相似的paper。導師當時的意思是,“It doesn't make much sense to do the same thing as what others have done already right?" (“做和人家壹樣的研究,也沒有太大意義”).
我千算萬算,都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當時這對我是很大的打擊,因為在我申請博士的時候,我的那壹份proposal和導師就進行了很仔細的修改,來回四五次,最終導師通過才提交了正式申請(當時的最終版proposal快6000字)。
於是我又重新花了四個月的時間,重頭來過。重新找課題,讀文獻,又寫了壹份proposal,找了壹個完全不同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的課題。
所以我博壹的整個上半年,都是非常崩潰的。
本以為撐著寫完了,可能就好了。沒想到,開始做預備實驗 (pilot study)的時候,才是噩夢的開始。因為發現實驗的設計和材料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根本測不出我們想要看的東西。
於是我再次對我的proposal的研究問題進行調整,再把研究方法和實驗材料壹點點的修,壹點點的試,直到做成。
這兩次大的打擊讓我知道,很多事情,不是妳努力了就會有好結果的。太多事情不在我們的控制範圍內了。
而也許我們唯壹能控制的,就是在被打倒了之後,想想自己為什麽倒了,然後爬起來,再次戰鬥。
第壹次的打擊,讓我知道:做研究要趁早,要時刻關註領域內的研究動態,(當時博壹,研究經驗真的不足)。
第二次的打擊,讓我知道:設計實驗中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細節,想的再美好都需要上手去執行。
成功都是需要壹個過程的,不可能每壹次都能隨隨便便就成功,因為幸運不可能壹直伴隨妳。而這些半路殺出來的阻礙,其實都是給妳的考驗。
只要不拋棄,不放棄,後面的路就會越走越順,碧海藍天。
曾經有壹次,壹個朋友給我發信息,問了我壹個學習方面的問題,我不知道答案,於是我告訴他“這個我不清楚,妳可以再問問別人。”
本以為對話愉快的結束,結果對方回復:
“妳不是博士嗎,這妳都不懂?”
我當時懵了...我是博士,我就應該什麽都知道嗎?
而還有些問題,比如:
我是不是每天都要去辦公室?
我是不是每天壹定要學滿八個小時?
我是不是每天壹定要讀四篇/五篇文章?
畢業之後,我是不是只能去大學當老師啊?
我想問:是誰規定了這些呢?是所謂的"ta們"嗎?誰又是“ta們”呢?ta們就是標準嗎?
妳完全可以有妳自己的節奏啊!
如果妳覺得圖書館更適合妳,那妳就去圖書館學!如果妳覺得咖啡廳更舒服,那妳就去咖啡廳學!如果妳覺得家裏更好,那妳就可以在家。
如果今天妳覺得狀態不好,那就給自己放個假!
對於博士畢業後的就業方向,妳也完全可以選擇去嘗試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創業,可以進企業,而妳的博士學歷就是妳的後盾!因為嘗試之後如果不喜歡,妳依然可以去高校找到壹份教職工作。
只要妳喜歡,妳開心,適合妳,就是最好的!
不要活在別人覺得的“好”裏,這樣真的會很累。只有妳才能定義妳自己。
而我可以理解,要跳出世俗的框框,是需要勇氣的。因為妳要做好準備,不壹定每個人都會理解妳。那些不理解妳的人,可能會給妳帶來傷害。
但是我只想說,只要妳做出決定,就不要再理睬他人的言語。 沒有體會過別人的辛苦,就沒有資格隨意評價,因此他們說的話也就不必放在心上了。
學生時代是很美好,相比於企業,職場,商場上,可能是很單純的。
但是我們不能壹直生活在象牙塔裏。
因為畢業之後還是要面向社會的。就算是進高校做老師,那也是壹個小社會,也有其中的社會規則。如果在四年的時間裏只是面對書本,那麽畢業之後的就業,妳準備好了嗎?
所以我們在學術的同時, 不要忘記抓住和社會接觸的機會,盡量讓自己多做其他的事情。
學習上,妳可以多去開會,參加workshop, seminar,做演講,做tutor,做Research assistant,多認識同行的小夥伴;生活上,妳可以發展興趣愛好,多交朋友,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以嘗試做不同類別的兼職,實習。
豐富自己的生活,妳的選擇很多。
讀博不易,且讀且珍惜。壹定要好好愛自己。 與大家***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