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關於珍愛生命的故事

關於珍愛生命的故事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壹個長征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

●《壹袋幹糧》,這個故事講述了壹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壹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壹袋幹糧,卻在過壹座橋時為照顧壹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幹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幹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壹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幹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壹點幹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壹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壹樣堅強的意誌;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壹些,她沒有這麽做,她選擇沈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裏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麽做,她細心照料壹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壹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紅軍人參救母》

壹渡赤水後,紅軍來到走馬壩,適逢貧農方少周家六十九歲的老母親臥病在床。由於家境清貧,缺乏營養,加之老病纏身,沒有東西吃,家裏只有青菜蘿蔔,老人已氣息奄奄,朝不保夕,壹家人束手無策,要醫無錢,欲救無藥,只有死路壹條了。可正在這時,住在方家的壹位紅軍營長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動進屋去看望病人,只見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掛包中藏了許久給自己老弱多病的母親吃的人參給了那位方家的老母親吃。方家的老母親服了參湯以後,臉色轉也紅潤,晚上又連服兩次,病情大有好轉,全家老小喜不自禁,連連感謝紅軍,這位紅軍營長也露出笑顏。雖然後來這位營長走了,可方家三輩人始終念念不忘紅軍營長“贈參救母”的恩情。

●《軍民魚水情》

二萬五千裏長征是多麽的艱辛啊!

紅軍在到達洞口之前,國民黨反動派與地方反動勢力制造了很多的謠言,很多農民都躲在了山裏,紅軍以遵守紀律、愛護老百姓的實際行動,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開始,沿石街上大部分店門都關得緊緊地,後來,老百姓聽到紅軍親切的喊:“老鄉們,不用怕,我們是窮人的隊伍,不拿妳們的東西,如果有吃的就賣給我們吧!我們壹定會照價付錢的。”有些人從門縫裏看到紅軍規規矩矩,於是就拿出煮熟的紅薯放到門口賣。有幾位戰士還走到壹位老大娘面前想借宿壹晚,那位老大娘爽快的答應了。戰士們放下背包,動手打掃衛生,挑水劈柴,老大娘非常感動,就給紅軍戰士們作了10雙襪子,正好每人壹雙,紅軍戰士再三向老大娘致謝。

紅軍戰士關心,愛護群眾的感人事跡深深地感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群眾們也從各個方面關心、愛護紅軍。石江鎮縫紉師傅邱國才與其它11位師傅壹起,連夜趕制軍帽120頂。紅軍給他們每人壹塊銀元,他們的心情非常激動,妳壹言,我壹語湊成了壹首詩:“紅軍來到石江鎮,痛打土豪和劣紳,財主心怕膽又驚,窮人精神大振奮,軍民連夜作軍帽,同心協力殺敵人!”花園馬家鄧大娘同兒媳婦鋤草時,發現了壹位受了重傷的紅軍戰士,鄧大娘與兒媳壹起扶著傷員到了家裏,給傷員換上了壹件衣裳,還告訴她要安心養傷。安排好後,鄧大娘就天天上山采藥,精心護理。大約過了壹周後,戰士的傷治好了,對大媽感激不盡,就說:“大媽,您就是我的親娘,我壹定永遠記住妳的恩情,革命勝利了,我壹定來看望您老人家。”

二萬五千裏長征可真是艱辛啊,我們壹定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

●《雪山小太陽》

夾金山,白雪皚皚,風雪交加,每當前進的隊伍腳步遲緩時,女戰士充滿活力的歌聲就會響起,然而當部隊翻過山頂時,隊伍裏卻不見了那個快樂的紅色身影……

故事發生在1935年6月。夾金山山巒起伏,白雪皚皚。狂風夾雜著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凜冽的空氣中,雪山似乎也在顫栗。

前進的隊伍有些遲緩了。寒冷、饑餓、稀薄的空氣侵襲著這支堅強的隊伍,已經有很多同誌在這片讓神靈都敬畏的土地上永遠閉上了眼睛。

突然,風雪中傳來壹陣充滿活力的歌聲:夾金山高又高,堅持壹下勝利了!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

歌聲穿透風雪,驅散了寒冷與疲憊,給前進中的隊伍帶來陣陣暖意。大家擡頭望去,山坡上壹個小小的紅色的身影跳著、唱著,揮舞著手裏的快板,快樂的身影像壹團跳動的火焰。“我們的小太陽又升起來了!”戰士們笑了。

這名唱歌的女戰士是紅軍隊伍裏的小衛生員,誰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壹路上,小姑娘把行進中的故事編成歌謠鼓舞著大家前進,成了大家的“開心果”。翻雪山時,小姑娘身體單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凍壞,把身上穿的壹件紅毛衣送給了她。她高興極了,穿著這件長過膝蓋的大毛衣在隊伍裏跑前跑後,在山坡上唱著跳著,紅艷艷的顏色在雪地裏分外耀眼,大家就開玩笑地叫她“小太陽”。

隊伍接近山頂了,空氣越來越稀薄,連呼吸都困難。很多同誌因為疲憊和饑餓坐在了雪地上,這壹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紅毛衣也抵擋不住寒冷的侵襲,“小太陽”的腳步也越來越遲緩。突然,她停了下來,路邊坐著壹個受傷的戰士,把頭埋進臂彎裏像在打瞌睡。在這裏,停頓就意味著死亡。“小太陽”拼命地搖著他,戰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說:“冷,冷……”

隊伍依然緩緩地前進著。有人突然發現,隊伍裏不見了那個快樂的紅色身影。幹部休養連的戰士們到處尋找,在半山坡的雪地裏,看到這個年少的衛生員靜靜地躺在山坡上,已經沒有了生命的氣息。她只穿著壹件單薄的軍衣,小小的臉上沒有壹絲血色。在擔架上,戰士們找到了那件紅艷艷的大毛衣,它穿在壹個受傷的戰士身上。傷兵流著淚回憶說,困乏時坐在雪地裏,只覺得有人在拼命地拉著他,對了,還聽見了歌聲,他說,很熟的歌: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

所有人都沈默了。傷兵脫下紅毛衣,鄭重地鋪在雪地上。它像女戰士快樂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頂已經微現陽光,太陽紅彤彤,照在皚皚白雪之上,映出壹道道金色的光芒。

穿過歲月的悠遠,70年前,那許許多多美麗的壯烈的故事依然生動、依然鮮活。曾經有壹個愛唱歌的小女孩,快樂地行走在這支波瀾壯闊的隊伍裏,她唱過最響亮的歌謠,讓疲憊的戰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陽;她跳過最動人的舞蹈,讓受傷的老兵忘記傷痛,欣然而笑;她曾為壹件普通的紅毛衣欣喜不已、視若珍寶,在最危險的時候她又把自己最珍愛的東西,連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讓給了自己的戰友。

她還只是個孩子。那壹年,她15歲。

話說紅軍北上但是不知道要上到哪裏 蘇聯說要不妳們往新疆走吧在我們邊境這呆著 後來有壹天他們看報紙 看見壹條新聞說閻錫山在圍攻陜北紅軍 他們壹看就高興了 原來在陜北還有他們壹夥的人啊 所以就投奔劉誌丹去了 這個故事教育了我們 多看報紙是多麽的重要啊 而且妳永遠都不知道在什麽地方就會有什麽人也許可以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