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交友的成語是誌同道合。
壹、誌同道合的釋義
誌同道合(道:途徑)指誌向觀點相同,道路壹致。
二、成語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誌·魏誌·陳思王植傳》:“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乃其見舉於湯武、周文,誠道合誌同,玄漠神通,豈復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誌同道合”。
三、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曹操的小兒子曹植恃才傲物,狂放不偶,壹直與哥哥曹丕不和。曹操死後,曹丕廢掉漢獻帝,自己做了皇帝,就是魏文帝。曹植被封為東阿王,為此他經常暗自怨憤,覺得自己雖有滿腹才學卻無用武之地。
被封為東阿王後,曹植曾上疏談論自己對舉賢任能的看法,其中有這樣壹段話:“以前商湯時的伊尹,本是個陪嫁傭人;周文王時的呂尚(即姜子牙),原是個地位低下的屠夫、釣魚人。
他們後來都成為棟梁之臣,並為國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勛。這說明湯武、周文王等君主能任用誌同道合、足智多謀的賢能人啊!”
曹植上疏的內容雖然很中肯,但因曹丕對他有成見,並沒有重視他的上疏,相反還設下“七步成詩”的陰謀,打算除掉他。後來,曹丕雖然經七步逼詩後,為兄弟之情所感動,放棄了除掉曹植的打算,但仍壹直壓制著曹植。
曾多次變動他的封位。曹植始終為此郁郁寡歡。他多次想和曹丕面談,但壹直遭到拒絕,最後抑郁而終。
成語寓意與成語運用
壹、成語寓意
漫漫人生路上,遇見壹個相互了解的人實屬不易,誌同道合之人是價值觀相似之人,這是兩人長長久久相交的關鍵所在。價值觀、人生觀上的相似就是心理上的“門當戶對”。
誌同道合的人,往往能壹致地朝著***同的目標攜手並進,想盡壹切可能的辦法,以實現***同的理想和目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但能與自己誌同道合之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古人有“擇善鄰而居”的傳統,交友擇友其實也是壹樣的道理,交到壹個好的、誌同道合的朋友,確實能成為人們寶貴的資源,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甚至會成為前進的目標和動力。
所以人們必須慎重地對待交友這件事,要做到“擇善人而交,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從”讓誌同道合的朋友成為我們走向成功的助益者,而不是在犯錯道路上的推動者。
二、成語運用
聯合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