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名人有自己的主見故事名人有自己的主見故事

名人有自己的主見故事名人有自己的主見故事

1、撒切爾夫人的父親羅伯茨是英國格蘭文森小城的壹家雜貨店主。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5歲生日那天,父親把她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妳要記住——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用自己的大腦來判斷事物的是非,千萬不要人雲亦雲啊。這是爸爸贈給妳的人生箴言,是爸爸給妳的最重要的生日禮物!”從此,羅伯茨著意把女兒培養成壹個堅強獨立的孩子,下定決心要塑造她“嚴謹、準確、註重細節、對正確與錯誤嚴格區分”的獨立人格。有了父親這樣壹個“人生導師”,瑪格麗特堅實地成長著。

瑪格麗特入學後,她才驚訝地發現她的同學有著比自己更為自由和豐富的生活,勞動、學習和禮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廣闊和多彩。他們壹起在街上遊玩,可以做遊戲、騎自行車。星期天,他們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壹切都是那麼誘人。幼小的瑪格麗特心裏癢癢的,她幻想能有機會與同學們自由自在地玩耍。有壹天,她回家鼓起勇氣跟充滿威嚴感的父親說:“爸爸,我也想去玩。”羅伯茨臉色壹沈,說:“妳必須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因為妳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妳就也得去。妳要自己決定妳該怎麼辦,不要隨波逐流。”見孩子不說話,羅伯茨緩和了語氣,繼續勸導瑪格麗特:“孩子,不是爸爸限制妳的自由。而是妳應該要有自己的判斷力,有自己的思想。現在是妳學習知識的大好時光,如果妳想和壹般人壹樣,沈迷於遊樂,那樣壹定會壹事無成。我相信妳有自己的判斷力,妳自己做決定吧。”聽罷父親的話,小瑪格麗特再也不吱聲了。父親的壹席話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裏,她想:“是啊,為什麼我要學別人呢?我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呢。剛買回來的書我還沒看完呢。”

羅伯茨經常這樣教育女兒,要她擁有自己的主見和理想,特立獨行、與眾不同最能顯示壹個人的個性,隨波逐流只能使個性的光輝淹沒在蕓蕓眾生之中。

註: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英國前首相。她任職期間工作勤懇,政績卓著,被稱為“鐵娘子”。

2、林肯的臺階

壹個1周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著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臺階了。小男孩卻掙脫開媽媽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當爬上兩個臺階時,他就感到臺階很高,回頭瞅壹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裏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擡頭向上瞅了瞅,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還是手腳並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擡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臟乎乎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壹口。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他的母親便是南希·漢克斯。

林肯的父親是個農民,家境極為貧窮。林肯斷斷續續地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1年。但林肯從小就養成了熱愛知識、追求學問、善良正直和不畏艱難的好品質。他買不起紙和筆,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寫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練字。他抓緊壹切時間看書學習,練習講演。林肯失過業,做過工人,當過律師。他從29歲起,開始競選議員和總統,前後嘗試過11次,失敗過9次。在他51歲那年,他終於問鼎白宮,並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被馬克思稱之為“全世界的壹位英雄”。母親南希在林肯9歲那年不幸病故。但毫無疑問,她用堅強而偉大的母愛撫養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堅定地走向未來。

不言而喻,人的壹生有無數級臺階——生活、學習和工作。如何面對和攀登這些人生之階?對於孩子,是牽著手、攙扶著上,還是抱著上?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答案。顯而易見,如果家長牽著、攙扶著孩子,就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常常把父母當成拐棍而難以自立。如果家長抱著孩子上臺階,把孩子攬在繈褓裏,那麽,孩子就會成為被“抱大的壹代”,不經風雨,不見世面,更難立足於社會。平時,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上學接送,晚上陪讀,甚至考上大學父母還要跟著做“保姆”。孩子大學畢業後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單位,當“職介”……這樣,孩子是很難自立成人大有作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讓孩子吃點苦,有“臺階”讓他自己爬。這樣,孩子也許能“壹鼓作氣”,攀上光輝的頂點。

3、孟軻刻苦學習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學問家叫孟軻。他剛上學的時候,很用心,寫字壹筆壹劃,很工整。不久,他覺得學習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於是,他逃學了,常到山坡上樹林中去玩,好開心啊!

壹天,他回到家裏,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他:“怎麽這麽早就放學了?”他只好承認逃學了。媽媽生氣地說:“我辛辛苦苦織布供妳讀書,妳卻逃學,太沒出息了!”小孟軻連忙給媽媽跪下。

媽媽拿起剪刀,壹下子把沒織完的布剪斷了,說著:“妳不好好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還有什麽用處!”

小孟軻哭著說:“我錯了!今後再也不貪玩了。我壹定好好讀書!”從此,小孟軻勤奮學習,從不偷懶。後來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4、提起魯班,很多人都知道。其實,魯班不姓魯,而姓公輸,名班。有的書也寫作公輸般或公輸盤。因為他是我國春秋戰國時魯國人,所以人們都稱他為魯班。

魯班生於公元前五0七年。他壹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魯班本人則是壹個手藝高強的工藝巧匠,傑出的創造發明家。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和傳說很多。至今,在民間還廣泛地流傳著他發明創造的故事。

鋸和刨

今天,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鉆、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鬥,據傳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壹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經過反復試驗,研究出來的。

就拿鋸的發明來說吧。有壹次,國王命令魯班在十五天內伐出三百根梁柱,用來修壹座大宮殿。於是,魯班帶著徒弟們上山了。他們起早貪黑,揮起斧頭,壹連砍了十天,壹個個累得精疲力盡,結果只砍了壹百來棵大樹。

這時,磚瓦石料都已備齊,國王選定動工的黃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動工時木料準備不齊,是要處死刑的。怎麽辦呢?晚上,魯班躺在床上翻來復去地睡不著。他爬起來,深壹腳淺壹腳地向山上走去。擡頭望望,啟明星向他眨著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魯班覺得手被什麽東西劃了壹下,擡手壹看,長滿老繭的手劃出壹道口子,滲出了血珠。他仔細地在周圍觀察,原來是絲茅草劃的。魯班很驚奇,他摘了壹片草葉,發現草葉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細齒。壹轉身,他又看見壹只大蝗蟲正張著兩個大板牙,很快地吃著草葉。魯班捉了個蝗蟲壹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齒。看看絲茅草的葉子,再看看蝗蟲的大板牙,他心裏豁然開朗。

他用毛竹做了壹條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絲茅草葉和蝗蟲板開那樣的鋸齒。用它去拉樹,只幾下,樹皮就破了,再壹用力,樹幹出了壹道深溝。可是,時間壹長,竹片上的鋸齒不是純了,就是斷了。這時,魯班想起了鐵。他跑下山去,請鐵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帶鋸齒的鐵條,用它去拉樹,真是快極了!

這鐵條,就是鋸的祖先。有了它,魯班和徒弟們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於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班門弄斧"這句話,就是說誰要在魯班面前擺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見,魯班用斧之純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裏想,他先是做了壹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於是,魯班又磨了壹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壹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壹推,木料推下來薄薄壹層木片。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可這東西拿在手裏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壹個木座,把它裝在裏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魯班做木匠活時,常常遇到直角。雖然他手頭有畫直角的矩,可用起來挺費事。魯班經過改進,做成壹把"L "形的木尺,量起直角來,可方便了!後來,人們都把它叫魯班尺。 由於魯班對木工工具的改進作出了這麽大的貢獻,所以,兩千多年來,木匠們都尊敬地稱他是祖師。

石磨與雲梯

魯班壹年到頭,四處奔波,給別人幹活。 這壹天,他忙了壹上午,坐下來休息。旁邊,有壹家人正準備做飯,可是沒有面粉了。他們拿來壹些麥子,放在石臼裏,用沈重的石杵去搗。搗麥的人累得滿頭大汗,才搗碎了很少壹點。因為麥粒是橢圓形的,用勁小了,砸不碎;勁大了,又把麥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當時,人們都是用的這種辦法。魯班決心改革它,為人們解決困難。 又壹天,"魯班來到另壹個地方幹活,恰巧看到壹個老太太正在搗麥子。老太太年歲大了,舉不起石杵了。她扶著石杵,在石臼裏研著麥粒。魯班走過去壹看,石臼裏的麥粒有不少已經磨成了粉。魯班從這裏得到了啟發。

回到家裏,魯班叫他的妻子雲氏找來兩塊石料。他把石料鑿成兩個大圓盤,又在每個圓盤的壹面鑿出壹道道槽。其中的壹個圓盤,他還安上了木把。鄰居們都很奇怪,魯班做的是什麽呢?大家都圍過來看。只見魯班把兩個圓盤摞在壹起,鑿槽的兩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還裝了個軸。他在圓盤中間放上麥粒,然後轉動上面的石盤,麥粒很快就磨成了面粉。大家高興極了,魯班真是為人們立了壹大功啊「 這就是兩千多年來,在我國農村曾經廣泛使用過的石磨。

魯班不僅是能為人民制造各種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而且是壹個傑出的機械發明家。

魯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諸侯爭霸,戰爭連年不休。那時,每個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墻。守城的將士們關上城門,站在城墻上守衛著。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過是弓箭、長矛之類,很難將城攻下。常常是把城圍了多日,幹著急攻不下來。

魯國國王命令魯班制造攻城的器械。魯班想來想去,想起了自己蓋房子時用過的短梯。踏著短梯,能登上房頂,造壹個長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墻了嗎?如果在梯子上還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嗎?於是,魯班造出了"雲梯"。這種"雲梯",能在乎地上架起來,夠上高高的城墻,上面還可以站人射箭。現代消防器材中的雲梯,就是從這個雲梯發展演變而來的。

據古書記載,魯班還造過壹輛"木馬車"。那是他的母親死了,為了送葬造的。魯班在車上安了機關,有木人駕禦。送葬那天,壹路上圍了很多人,看著這輛自動行走的木馬車,壹個個贊嘆不已。

據傳說。很早很早時候,我國勞動人民就發明了鎖,只是不大靈巧,壹弄就開了。經過魯班壹改進,可好多了,沒有鑰匙,是打不開的。

勤勞智慧的壹家

魯班的壹生,發明創造的東西很多。他曾作了壹只木鳥,能撲楞楞飛上天空,三日而不落下。他刻制了我國最早的立體石刻地圖--"九州圖"。他造了不少美麗的宮殿,堅固的橋梁。在他死後,人們每當看到奇巧優美的建築,都認為是出自魯班之手,壹致公認他是"巧匠"、"巧人"。

然而,魯班並不是生來就能發明創造的天才,而是因為他生活在勞動人民之中,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和他們壹家啟發、教育、幫助了他。

魯班的妻子也是壹位能工巧匠。魯班幹活時,她常在壹邊幫忙,出主意想辦法。魯班刨木料時,雲氏在對面抵著。這樣,浪費壹個人。有時還抵不住。於是,雲氏在工作凳上釘了個木撅子,頂住了木頭。

魯班再刨起來,可穩當多了。雲氏也可以騰出手來幹別的活去了。後來,人們把這個板子叫做"班妻"。

魯班外出幹活,碰到下雨天時,常常全身都被淋透,雲氏見了很心痛。有壹天,魯班正在造壹個亭子。雲氏去送飯,看到亭久她想,亭於能避雨,如果做壹個活動的小亭子,隨身帶上它,不就不怕下雨了嗎!她告訴魯班,幹完活回家時,砍點竹子來。

魯班帶回了竹子,雲氏把竹子劈成細竹條,編成亭子蓋形,上面蒙上獸皮。這東西張開時象個亭子蓋,收攏時變成壹根棍。雲氏把它交給魯班,對他說:"妳成天給人家蓋房子,但房子是不能移動的。妳出門在外,遇上下雨,就沒法躲避了。把它帶上,哪怕走到千裏之外,也不怕啦!"這,就是後來的傘。

魯班創造了木匠劃線用的墨鬥,那是他看到母親裁衣服時,用壹個粉袋劃線,受到了啟發的結果。

墨鬥剛做好時,魯班每次彈線,都得請母親幫忙,捏住墨線的壹頭。有時,母親正在做衣服或煮飯,也不得不放下,趕來幫忙。有壹天,魯班的母親對他說:"妳做個小勾子。不就可以代替我捏著墨線了嗎?"魯班壹聽,對呀!他很快做成了壹個。從此,壹個人就可以彈墨線了。直到現在,木工師傅們還把這個小勾子叫"班母"呢!

魯班之所以成為巧匠,還在於他刻苦的實踐。忘我的鉆研。

有壹次,魯班正在刻壹只鳳凰。還沒刻完,有人就譏笑開了;"快來看哪!這個人真笨!看他刻的鳳凰,腦袋不象,身子也不象,簡直難看死了!"對這些無理的挑剔,刺人的譏笑,魯班沒有理睬。他繼續壹刀壹刀地用心刻著。鳳凰刻完了,不但腦袋象,身子象,而且飛了起來,就連那些當初譏笑他的人也不得不連聲叫好。

魯班的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他的發明創造,也就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魯班的名字,是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象征。

魯班的故事還告訴我們,世上決沒有先知先覺的天才。正如魯迅先生所說?quot;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壹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的壹樣,決不會就是壹首好詩。"只有象魯班這樣勇於實踐,刻苦鉆研,"在那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