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等價物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可以直接和其他壹切商品相交換並表現其他商品價值的商品。人類最初的交換是直接的物物交換,在參加交易的範圍窄小、品種稀少的時候,這種交換是能夠適應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可是,以物換物的建立應以需要的***同巧合、時間段的***同巧合和數量的***同巧合為首要條件。因此,在交易的範圍擴大、品種增加時,這種交換就顯得非常困難,即使能夠成立,也要耗費過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交換效率的低下嚴重阻礙了商品生產的發展。
壹般等價物是什麽
我國最早的“壹般等價物”是海生的紫貝殼。選用“貝殼”作為貨幣,也是有原因的。第壹,質地輕,輕巧方便。其次,生長在海裏,很難獲得,且還要經過磨制,很珍貴。可是,在殷商時代,當做貨幣的,不僅有紫貝殼,還有銅貝。過去壹般認為最早的鑄幣,是公元前700年左右小亞細亞西部呂底亞王國鑄行的,其實我國才是世界發行鑄幣最早的國家。充當壹般等價物的商品往往因時因地而不同,交替地、暫時地由這種商品或那種商品承擔。在古希臘史料記載中,牛、羊、糧食等都曾經當做過壹般等價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