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侯耀文 的相聲 說的是壹個人嫉妒別人比他過的好 就造謠中傷

侯耀文 的相聲 說的是壹個人嫉妒別人比他過的好 就造謠中傷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講禮貌》

甲:人與人之間應該講禮貌。

乙:講禮貌非常重要。

甲:禮貌是“冬天裏的壹把火”,是感情的“粘結劑”,是打開友誼之門的“鑰匙”,是伸向在困境中人的壹只“溫暖的手”。

乙:看來還真得講禮貌。

甲:比如大家清晨第壹次見面,壹般都要打個招呼:“早上好”!別小看這句:“早上好”,它讓人感到心理熱乎乎的。

乙:的確如此。

甲:其實相互之間打不打招呼無所謂,誰也不該誰的、不欠誰的。可是,如果沒有這句:“早上好”!妳會覺得很別扭,不舒服,信嗎?

乙:有那麽玄乎嗎?

甲:不信咱倆當著這麽多觀眾的面,試壹試,看妳有什麽反映,現在開始。

乙:怎麽個試法?

甲:很簡單,就當妳我是早晨第壹次見面,妳從那邊過來,我從這邊過來,本來是老熟人,可是,見面後妳看看妳,我瞅瞅妳,誰都不說話。

乙:這太簡單了。

甲:來,開始。

(動作:二人相對而行,相互大量對方)

甲:怎麽樣?有何感受?

乙:妳還別說,還真別扭。

甲:心裏好受不好受?

乙:當然不好受。妳好受啊?

甲:妳知道我當時看到妳那樣有什麽感覺?

乙:妳的感覺我怎麽知道!

甲:就覺得妳這個人有病,病得還不輕。

乙:妳才有病哪,說啥不好,說有病,真是的。

甲:其實,這禮貌非常重要,它不僅僅是跟對方打打招呼的問題,它還表現出壹個人的修養。

乙:有那麽嚴重嗎?

甲:當然。人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應該尊重他人。

乙:也是,壹個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甲:壹個人光有禮貌還遠遠不夠,還得懂得最起碼的禮儀。對人有禮貌很重要,但不懂的禮儀照樣不行。

乙:這還得有禮儀?

甲:中央電視臺教育頻道,由金正坤教授講授的《社交禮儀》就很好,不知道您看過沒有?如果沒有看過,建議您看看,很有益處。

乙:還真得多學點禮儀。

甲:這禮儀也不是壹成不變的,它也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不同的民族習慣的不同而不同。

乙:看來這禮儀還有這麽大學問。

甲:可不是嗎,就拿咱們國家來說,那可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地域差別又很大,所以禮儀也不盡相同,要說世界之大,那麽禮儀就更是千差萬別了,咱民間也有壹句話:十裏不同俗。

乙:聽您這麽壹說,還真長學問,您能否給露兩手?

甲:聽您這麽壹誇,俺心裏挺舒服的,幹嗎露兩手,幹脆今天給您,同時當著大家的面露三到四手,您看怎麽樣?

乙:說他胖還真喘上了,好吧,您就露四到五手吧。

甲:沒問題。首先咱從見面打招呼開始,您看這檔次行嗎?

乙:行,從哪兒開始都成。

甲:不過有時候您得配合壹下。

乙:沒問題,什麽三下四下的,就是五下六下都行,您請好吧您。

甲:有這麽好的配角,我得好好的表現壹番。

乙:誰是妳的配角,臭美吧妳。

甲:別羅索了,現在開始。就說這見面的禮儀,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性別都不壹樣。

乙: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是怎樣的?

甲:妳問的是古代還是現代?

乙:就問古代吧。

甲:妳問的是男人間打招呼還是女人間打招呼?

乙:先問男人間的招呼怎麽打。

甲:這很簡單,如果兩人是朋友或者是平輩之間,就是兩人相互抱拳,然後寒暄。如果是輩分不同,下輩要給長輩抱拳作揖,然後寒暄。如果是給父母或者更年長的長輩打招呼,有時還有行跪叩之禮。要是給皇帝那就更講究了,要行君臣大禮。妳會嗎?

乙:多少從電視、電影上看到過,也多少懂得壹點,不好意思。

甲:妳也會行“君臣之禮”?那妳就給我行個君臣之禮,讓大夥評判壹下,給妳打打分,看妳合不合格?

乙:妳玩去吧妳。

甲:行不行禮沒關系的,別氣著身子。俺是‘鬥妳玩’。

乙:那要是女人之間行見面禮,該怎麽個行法?

甲:這也很簡單,就是相互道個“萬福”。就這樣(做動作)。

乙:這是古代的,那麽近代、現代的妳也給學學。

甲:妳這個人怎麽這麽不會說話,什麽叫“學學”,確切的說得是“教教”。

乙:教教?妳教誰啊?

甲:妳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知者為師”。妳怎麽都給忘了。

乙:好吧,就算妳為師,既然這樣,今天我得好好的請教壹番(自言自語)。

甲:問吧,徒弟,當老師的哪兒有留壹手的,都是毫無保留,無私奉獻。

乙:老師,近代人和現代人見面怎樣打招呼?

甲:妳這學生怎麽這麽笨,妳連最起碼的見面打招呼都不會,真是沒有禮貌。

乙:老師,您的禮貌多,給教教。

甲:好吧,近代的禮儀也做了改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禮儀也不斷的變化。作揖改成了握手。特別是女同誌,見面問好不再道“萬福”,年輕人見了長輩不用再下跪磕頭,妳想想,現在人們都講究衛生,像妳穿的挺幹凈、闊氣的,要是見了師父我往地上壹爬,給磕個響頭,壹是我過意不去,二是也不衛生,妳說是不?

乙:誰給妳磕頭下跪了。

甲:不光是這禮儀有了變化,就連這寒暄的語言都有變化,特別是在近幾年,生活水平提高了,也都講究文明禮貌了,這禮儀也都成了現代人必修的壹門“功課”,出門在外和別人打交道多,應酬多,這禮儀也學了不少。

乙:還真是這麽回事。

甲:這寒暄的語言也是變化很大。

乙:六七十年代見面都說什麽?

甲:那時候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壹般人們見面都是先問句“妳吃飯了嗎”?簡稱“妳吃了嗎?”

乙:幹嗎問這個,問點別的不行嗎?

甲:大家都這樣,那時吃飯是第壹問題,都把能吃上飯作為最值得稱道的事情。有的地方就更有趣了,不論壹年四季,大夥到吃飯的時候都在門外,男女老少都端著碗在外面,先不管碗裏承的是啥“好東西”,好讓別人看到,至少說明我家今天有飯吃,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吃飯,更是壹種炫耀。

乙:多不衛生啊!那該怎樣回答。

甲:壹般都回答“吃了”,不管肚子餓不餓,飯吃沒吃,先回答了再說。然後反問壹句“妳吃了嗎?”,要是回答“沒有”,很可能說明妳們家沒有米下鍋,說不定連個媳婦都娶不到。

乙:看來,這見面的寒暄語還有時代的烙印。

甲:就這句“妳吃了嗎”?還沒少出了笑話。

乙:是嗎,講個聽聽。

甲:有壹次,我剛從廁所出來,正好過來壹個同事,他也是上廁所,他第壹就問“妳吃了嗎”?

乙:妳怎麽回答?

甲:我當然回答“吃了”,於是我就問他壹句“妳吃了嗎?”

乙:他怎麽回答?

甲:“還沒有,壹會吃”。

乙:多尷尬,就沒有別的話題。

甲:那時候就這樣,上了年歲的同誌可能還記得。

乙:老師,外國人見面都是行什麽禮?請指教。

甲:要說國外嗎,那外國也太多了,今天就不給妳壹壹講述了,就揀幾個比較典型的,像歐洲、非洲什麽的簡單的向妳傳授傳授,這學費嗎,今天妳就不用交了,算是免費的,不過下不為例。

乙:想得美,有錢誰向妳討教。

甲:比如歐洲,男士們見面壹般是相互擁抱或者是握手。

乙:他們見面也問“妳吃了嗎?”這句話嗎?

甲:人家不這樣問,壹般都是用HI或Hello打招呼,見面壹般都是談論天氣。要是見到老人中國人出於對老人的尊重,壹般好問“您老人家今年高壽了?”

乙:就是問年齡。

甲:咱中國的老人會很高興的告訴妳他(她)的年齡。但是在國外這樣是不禮貌的,特別是對年紀比較大的女同誌,這是不禮貌的,她會很生氣。像什麽:妳在哪兒發財啊?工資多少啊?都不能問。

乙:那麽該怎麽問?

甲:妳誇她,她會很高興。

乙:怎麽誇?比如我見到壹位老態龍鐘的女同誌。

甲:外國人壹般不稱“同誌”,壹般稱女士。

乙:我這樣說慣了。

甲:妳這樣說:“您看上去真年輕,您真漂亮”。她會說“謝謝!”

乙:這樣說在咱中國也肯定能行。

甲:妳錯了,比如妳在路上見到壹個很漂亮的女同誌,妳想和她搭話,說:“妳真漂亮”。

乙:她會很高興。

甲:她會說妳“流氓”。

乙:怎麽罵人啊。

甲:說妳流氓是看得起妳,這女同誌要是壹上火,把妳扭到派出所,妳吃不了就得兜著走,要是遇到她的男朋友或者老公,妳就更倒黴了。

乙:看來,這不同的地方風俗習慣差別還真大。

甲:那當然了,咱們見面,多數都是面帶微笑,熱情打招呼,不過到非洲有個部落,第壹次見面,歡迎妳,向妳打招呼先哭。

乙:這別不別扭。

甲:妳為了對主人的歡迎表示高興,妳也得哭兩句。如果妳哭不出來,說明妳沒有真心。

乙:這風俗差別這麽大。

甲:可不是嗎。多數朋友或同事見面都是握手或擁抱,妳到法國,法國妳知道嗎?

乙:法國誰不知道。

甲:到法國妳要是見到妳朋友的太太或小姐,妳知道行什麽禮嗎?

乙:那還用說嗎,當然是擁抱,誰不想擁抱啊,妳說是不是啊,同誌們。

甲:錯了。妳得行吻手禮。

乙:吻手禮?就是用我的鼻子去聞聞太太或者小姐的手?

甲:不對,就是用妳的嘴,親自吻―――,吻就是親的意思,就是用妳的嘴親壹下對方的手,以表示尊重對方。

乙:這,我可不幹。用我的嘴吻她的手,她要是剛化完妝倒是還勉強可以,她要是剛從廁所出來我怎麽辦?

甲:算妳倒黴。

乙:那我可就慘了。

甲:妳這人怎麽這麽小氣,連女人的手都不敢吻,真不像男子漢。

乙:妳像男子漢,妳吻過?

甲:我吻過是不可能的。

乙:就是嘛,叫妳,妳也不幹。知道的是行“吻手禮”,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刷流氓。

甲:這還算文明的,有的禮儀妳根本就接受不了,不過妳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畢竟入鄉隨俗嗎。

乙:看來要到壹個新的地方,得先學習人家的習俗,不然,會鬧出笑話。

甲:咱還是說國外,非洲有的地方,見面禮很特別。

乙:怎麽個特別法?

甲:見到客人們來了,不是先上茶,而是先往客人身上抹泥巴。看妳穿得西服洋裝,等妳壹到,不壹會,再看妳,就認不出來了,整個壹“雕塑”。如果這樣(做動作)像個“思想者”。

乙:這是歡迎嗎,整個就是欺負客人。

甲:妳說錯了,人家這可是最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