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的父親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學生,曾官至新中國內蒙古軍區宣傳部副部長。
在父親的教導與家庭氛圍的熏陶下,傅瑩從小就熱愛讀書。閱讀的愛好,訓練了她縝密的邏輯,也培養了她獨立思考的能力。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父親蒙冤入獄,傅瑩的讀書時光也被打碎了。她16歲上山下鄉,來到內蒙古壹個生產建設兵團的廣播站勞動。回憶起這段歲月,傅瑩說:“這是壹段很艱苦的經歷,但並不都是不愉快的。上山下鄉鍛煉使我能夠吃苦、堅毅,而且做事情能夠不計較得失,能夠敢於奉獻。”三年中,她往返於兵團各處,不辭勞苦地爬電線桿、架銀幕,給戰友們放映電影,與此同時還堅持自學,完成了高中各科目的學習。1973年,傅瑩作為工農兵學員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她的數學得了滿分,被同學們戲稱為“數學家”。正是這種“數學家”的精神激發她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專業技能。她的專業是英語,第二外語是法語,可是傅瑩似乎還嫌不夠,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她又學習了羅馬尼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