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京華時報是什麽東西?為什麽就它壹家汙蔑農夫山泉?

京華時報是什麽東西?為什麽就它壹家汙蔑農夫山泉?

連日來,《京華時報》叫板農夫山泉的標準,5月6日農夫山泉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聞媒體和涉事企業針鋒相對,在中國新聞史上,尚不多見。從輿論的反響看,公眾對《京華時報》連續27天用68個版報道壹個企業的“標準問題”而非質量問題,持懷疑態度者居多。

造成這種態度占上風的還有個原因:京華時報社搞了個京華小藍帽的桶裝水。壹家媒體多種經營不是壞事,但集中火力抨擊壹家與自己有交叉經營項目的企業,即便純屬巧合,也難免給人留下太多的遐想空間。《京華時報》連續炮轟農夫山泉,其最初的動機究竟是什麽,為什麽只質疑標準不涉及農夫山泉產品的質量有無問題,這些疑問,堪稱“京華疑雲”。媒體有監督企業的權利,同時更需自證清白。若不能證明自己經營的桶裝水和農夫山泉在京生產桶裝水存在競爭關系,無論《京華時報》的報道再真實,也不利於這家報紙的聲譽。

“京華疑雲”的浮現,不是壹朝壹夕的結果。相信《京華時報》在剛報道農夫山泉的標準問題時,公眾對農夫山泉的懷疑居多。《京華時報》近壹個月連續報道農夫山泉,如果不能找到農夫山泉礦泉水、桶裝水存在質量問題,不能證明農夫山泉產品有害於消費者身體健康,而純粹是標準之爭的話,則《京華時報》的監督超過了應有的限度,顯然是在用道德標準在要求企業。作為企業,它首先是守法而不是做道德標兵。媒體這樣要求壹家企業,沒有其它動機,至少很難令人信服。壹旦有私利因素存在,其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必然受到懷疑。若新聞報道不客觀,媒體陷入道德陷阱,尷尬的只能是自己。

礦泉水、桶裝水的標準問題,是政府部門的問題。標準問題,應該不是農夫山泉壹家企業的事情。《京華時報》對農夫山泉窮追不舍的“韌性戰鬥”精神,更讓人對這樣的媒體行為和報道動機產生懷疑。正如網友所說:京華時報前總經理崔斌,被指收達芬奇300萬公關費,遭免職;京華時報2011年曾經授予蒙牛最具社會責任企業獎,授予紅十字會最佳公益獎,連盧俊卿父女也授予京華公益編輯部特別獎。這樣的“前科”,已經損害了這家報紙的聲譽。如果再不能走出眼下的信譽危機,對其未來的發展豈不是弊多利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