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孔子名言,孔子 的名言20句

孔子名言,孔子 的名言20句

孔子 的名言20句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翻譯:學習,並不斷實踐,有什麽能比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只學習不思考,容易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學習,很危險。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翻譯:聰敏好學,又能虛心地向地位低於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溫習過去的東西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過去的事是可以作為老師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6、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翻譯:父母活著的時,子女不遠遊外地;即使出遠門,也必須要有壹定的去處。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的心地開闊寬廣,小人卻總是心地局促,帶著煩惱。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8、言必信,行必果。

翻譯:說話壹定要誠信,做事壹定要堅定果斷。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0、德不孤,必有鄰。

翻譯:品德高尚的人不會孤獨,壹定有誌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壹個有德的君子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聰敏好學,又能虛心地向地位低於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6、君子壹言,駟馬難追。

譯文:話壹出囗,四匹馬也追不回來。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譯文:壹國的軍隊,可以強行使它喪失主帥:壹個男子漢,卻不可以強行奪去他的誌向。.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8、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誌向主張不同,不在壹起謀劃***事。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9、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文:父母活著的時,子女不遠遊外地;即使出遠門,也必須要有壹定的去處。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2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君子的心地開闊寬廣,小人卻總是心地局促,帶著煩惱。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孔子讀書名言

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春秋孔子《論語》

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壹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春秋孔子《論語》

譯文:孔子說:“學而時練習的,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壹個有德的君子嗎?”

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春秋孔子《論語?述而》

譯文: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麽因難呢?

4、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春秋孔子《論語?述而》

譯文: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裏,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5、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春秋孔子《論語十則》

譯文:幾個人在壹起,其中必有壹人是可以學習的能者,選擇他的長處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壹樣的錯誤。

孔子關於學習的名言

壹、春秋 孔子《論語》: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有誌於學問,到三十歲,知書識理,能夠做事合於禮,到四十歲,對自己的言行學說堅信不疑,到五十歲,懂得世事發展的自然規律,到六十歲,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對待聽到的壹切,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二、春秋 孔子《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三個人壹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為我所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良的方面學習它,對那些不良的方面則加以改正。

三、春秋 孔子《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被動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天生喜歡學習的人。

四、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勞神無所得。

五、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譯文: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六、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壹個有德的君子嗎?

七、春秋 孔子《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早晨得到聖人的教誨,(信受奉行),即便是晚上死了,也無遺憾。

八、春秋 孔子《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他聰敏勤勉而愛好學習,又謙虛下問,不以為恥,因此稱他謚號為文。

九、春秋 孔子《論語》: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由,教妳知道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十、春秋 孔子《論語》: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學習好像追趕什麽,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

孔子的名言大全

孔子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孔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孔子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孔子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孔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孔子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論語·憲問》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孔子:《論語·公冶長》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論語譯註》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孔子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孔子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孔子 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孔子 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 孔子家語 輕千乘之國,而重壹言之信 求所有的孔子關於孝順的名言!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年輕人應該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誠信,廣施愛心,親近仁人誌士。能輕松做到這些,才可以從事理論研究。

2、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便行了,至於狗和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的孝順父母,那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怎麽去區別呢?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壹則以喜,壹則以懼。

譯文: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壹邊替他們高興,壹邊擔憂

4、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當他父親活著(父在,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誌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對於父之道長期地不加以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

5、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做父母的只是為孝子的疾病發愁(意在做孝子的應該體諒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讓父母擔憂)

註: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壹。

有關孔子的讀書名言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孔子說過關於守信的名言

孔子聖人說過的關於守信的名言

壹、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釋義:孔子說:“人要是不講信用的話,不知道怎麽可以。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怎麽能走呢?”

誠信是聯系人際關系的紐帶,誠信對於人的作用,好比輗軏對於和車。

二、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釋義: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也不能鞏固,要堅持忠誠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要不怕改正.”

三、原文: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

釋義:孔子說:“說話壹定守信,做事壹定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啊!“

四、原文: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釋義: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擴展資料: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開創私人講學的風氣,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傳》《春秋》六經。

孔子去世後,後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