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我國旅遊市場發展戰略是

我國旅遊市場發展戰略是

這壹總體背景是:我國三大市場快速發展。2004年,我國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和旅遊創匯分別居世界第4位和7位;國內旅遊人數達11億人次;出境旅遊人數達2885萬人次,成為亞洲第壹大客源市場。旅遊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創造了大量的收入和就業機會。2003年,我國旅遊業創造的直接和間接就業機會,占全國就業總數的5.2%。同時,旅遊已成為我國人民所廣泛接受的生活方式。2004年我國城鄉居民平均出遊率達84.8%,這是我國初步實現小康目標以後旅遊業發展的重要特征。

但同時。我國旅遊業也面臨壹些問題和壓力。首先,入境旅遊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國際上旅遊目的地都在不斷提升旅遊競爭力,中國必須積極應對。我國旅遊創匯排位與人次排位形成落差,反映了入境旅遊深層次的挑戰。

其次,我國近年來出境旅遊高速增長。“十五”期間,我國出境旅遊增長速度高於入境旅遊21.92個百分點,旅遊貿易逆差已經潛在發生。若此種增速差距長期保持,迅速增大的逆差對於我國內需的漏出,對於國際收支平衡都將產生重大影響,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同時,我國遊客利用出國遊渠道滯留不歸、非法偷渡等問題增多,旅遊部門、旅遊機構和旅遊企業必須應對這些新的挑戰。

第三,我國國內旅遊低層次、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面臨挑戰。三個“黃金周”遊人蜂擁而出,造成交通難、住宿難。景區景點人滿為患。旅遊配套服務和服務質量還存在不盡人意之處,即所謂“壹流資源、二流開發、三流服務”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影響了旅遊產品的檔次和品位,也使旅遊附加值難以提高。

對三大市場開發戰略的理解和看法。

市場開發戰略,是指準確地把握旅遊市場需求的新變化,通過增加有效供給、傳遞旅遊信息,對客源市場需求進行有效的引導,提高駕馭國際國內旅遊市場的能力。我國針對入境市場、國內市場和出境旅遊市場三大板塊的市場開發戰略,需要不斷適應新現實和新問題,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體現旅遊業發展導向,有利於開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使之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關於大力發展入境旅遊:“大力發展入境旅遊”是延續前壹時期未變的戰略方針,說明入境旅遊仍然是全國旅遊業發展的重點。發展入境旅遊,必須加強國家旅遊整體形象的宣傳促銷。新時期應有新舉措。首先應是新形象。全球化帶來開放和透明,我國以往那種基於“古、大、窮、遠”的旅遊吸引力已無法反映新時代的中國面貌和特征。借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契機,中國旅遊必須重塑壹個新的、鮮明的、有吸引力的形象——盡管這個重塑的過程已經開始了。其次是協調促銷方面的體制和機制;整合、協調中央與地方,政府整體形象宣傳與企業促銷的力量,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再次,對促銷經費的使用,也應有更好決策、監督、評價機制。

關於規範發展出境旅遊:出境旅遊市場戰略從原來的“適度發展”改變為“規範發展”。從字意上看,“適度”的核心在“量和度控制”,而“規範”的重心在“規範管理”。按照現有的理解,“規範”所針對的矛盾是:我國出境旅遊在迅猛發展的同時,經營中也存在價格惡性競爭、缺乏誠信、經營秩序混亂、遊客滯留不歸等現象。“規範”的主要內涵是,在未來發展中,強調旅遊主管部門承擔起維護市場秩序的責任,倡導誠信旅遊;企業要提供質價相符的產品,引導遊客理性消費;遊客要樹立成熟的消費觀念,從而促進出境旅遊市場健康、持續、穩定發展。

戰略轉變的潛臺詞是,出境旅遊高速增長的趨勢不可逆轉,但“規範”是可以選擇的方針。

然而從當前形勢看,“適度”所基於的背景並沒有過時,而且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根據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課題的分析,我國國際旅遊業已經成為耗匯產業,逆差估計在100億美元以上。據北京大學中國公益彩票事業研究所的調查,中國每年有多達六千億元資金流向境外賭場。按照自然趨勢發展,導致我國內需的漏出是巨大的,對國際收支平衡的影響也是重大的。中國近年來貧富差距增大,壹部分富人在境外的高消費已引起世界矚目;而雖然我國國際收支已出現雙順差,但必須看到,我國的商品出口,主要還是廉價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源類產品的出口,外貿優勢的背後是億萬勞工的血汗代價和生命補貼;用如此換回的外匯支持富人在境外的奢侈消費,有悖於“和諧社會”的本義。

但問題是,如果政策不適當的話“控制”恰恰會催生“失範”。我國以往的采取旅行社出境遊經營配額的方法,以及更早的時候實施對中國公民因私出境的限制,都被暗中暨越。中國公民強大的出境旅遊需求是客觀存在的,中國公民的出境旅遊需求必須正視,又要從整體經濟社會發展角度對出境旅遊進行審度。

規範出境旅遊,應做好已開放的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國的後續工作,建立雙邊旅遊協作關系和工作渠道;旅遊部門做好旅行社方面的管理,並協同公安部打擊境外賭博,防止借旅遊偷渡等等。同時抓緊研究針對出境遊市場的危機處理機制和調控手段。

壹些信用卡支持的境外支付事實上已經突破了換匯額度的限制,國內消費力大量流出。個人認為,對出境消費的規範和調節也應該是“規範”的題中之意。在境外的賭博和色情場所,應限制中國信用卡的支付,對境外購物應嚴格報關和計稅。應研究新形勢下征收出境稅問題,預設出境遊的調控閘門。對中國人在海外的旅遊花費應加強統計調查。

關於全面提升國內旅遊:按照世界旅遊業發展的壹般規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後,國內旅遊將全面開展。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我國人均GDP將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消費市場、消費結構、產業結構都將發生顯著的變化,旅遊消費需求將大幅度提升。

提升國內旅遊意味著用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國過去比較關註的是入境遊客的接待服務質量。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產階級的形成,對高品味、高檔次旅遊的需求不斷增長,普通人的旅遊消費也從蒙昧走向挑剔、成熟,廣大農村旅遊市場也開始啟動。面對強大的,不斷升級的國內旅遊需求,我國旅遊業要繼續擴大產業規模,延長產業鏈,形成產業群,完善“六大要素”的產業銜接;需要加強旅遊景區精品化建設,提高景區規劃、管理、服務水平;進壹步提高旅遊飯店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需要進壹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遊交通網絡和機場、口岸建設。

提升國內旅遊呼喚更平穩的旅遊。“黃金周”制度曾對我國國內旅遊業的發展,對促進國民對旅遊業的認識,對旅遊業各項法規的建設,對發揮旅遊業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過於集中的旅遊消費也帶來了壹系列問題。可考慮在“十壹五”期間,按照國際慣例,采取擴大並認真執行帶薪假的方式代替目前的黃金周。

提升國內旅遊還意味著在旅遊產品開發、旅遊經營管理、旅遊者引導方面的向實現和諧、可持續的目標努力。不但要強調旅遊可持續發展,而且要讓旅遊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應倡導生態旅遊、健康旅遊,更應倡導大眾旅遊生態化。應繼續大力發展工、農業旅遊和紅色旅遊,使旅遊業為國家宏觀經濟轉型與調整,為帶動落後地區發展做出貢獻。

旅遊已經成為國人的壹種生活方式。我們新時期必須看到旅遊作為“社會緩釋劑”的功能,那就是,旅遊為人們提供了壹種非常積極、有益的休閑方式,使人們得以脫離那些低級、庸俗、頹廢的逸樂方式;旅遊促進人與人之間、行業之間、發達和落後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了解與溝通;旅遊使人們暫時從繁瑣的日常生活中脫離出來,為人們帶來心理的釋放,具有疏導社會壓力的社會功能。旅遊作為“社會緩釋劑”的功能是我們過去沒有正式提出的。但也要看到,缺乏相應的引導和管理,旅遊也會引發人與人之間的對峙,東道主與遊客之間的矛盾。因此,要倡導“有責任的旅遊”、“和諧和可持續的旅遊”。這是國際上的壹個趨勢。應通過設計好的旅遊產品、提高服務質量和優化旅遊環境,使旅遊業起到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改善人居環境的作用,為創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校導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