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結婚後為什麽還要進洞房?

結婚後為什麽還要進洞房?

結婚的新房通常稱作“洞房”,不論它如何豪華或簡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古人壹生最幸福的兩件事。“金榜題名”講的是科舉考試中了進士,這有資料可查,也容易了解。那為什麽把新房稱作“洞房”,而且還要有“花燭”?這就值得探究了。

關於“洞房”,《辭源》解釋:洞房指“深邃的內室,《楚辭》宋玉《招魂》:‘姱容修態,絙洞房些’註:‘洞,深也。’後稱新婚夫婦的新房為洞房。”《辭源》還稱“洞房花燭”為“深室中燈火”,都將“洞”解釋為“深”,應該不錯。但沒有說明,為什麽稱“新婚夫婦的新房為洞房”,或許因為新婚夫婦選擇深邃的內室作為新房的緣故。我認為這是壹個表面的解釋,沒有深入到文化的內涵裏去。後來看報,偶然發現山西省臨汾市有壹個專版廣告,宣傳當地的旅遊資源,其中說到壹條傳說,為“洞房”提供了歷史解說。廣告說,臨汾西邊有姑射山,《山海經"東山經》及《山海經"海內北經》中都記載有姑射山,據說,山中有壹洞,乃唐堯與鹿仙女結婚之所,後世所以稱為“洞房”的所在,結婚當晚,洞頂山峰火光照射,明如花燭,故有“洞房花燭”之說。這就頗有壹點意思,因為山西臨汾古稱“平陽”,乃唐堯建都之地,至今仍保留著高大的堯陵和宏偉的堯廟。當地有這麽壹個說法,應當有壹點歷史信息在內,它至少說明,“洞房”這個詞確有內涵,並不像《詞源》解釋得那麽表面和簡單。

古人,特別是原始部落的人們,他們就是以“洞”為“房”。如同“北京猿人”遺址所展示的那樣。壹定是壹次不尋常的婚禮在洞中舉行,逐步形成“洞房”這個詞。據《新華網》載,“洞房”的來歷,還有壹則傳說,與軒轅黃帝有關,說軒轅黃帝建立部落聯盟之後,制止群婚,嘗試實行壹夫壹妻制,因為當時人們住在洞穴裏,規定有壹男壹女結為夫妻,部落群民都來祝賀,舉行儀式,上拜天地,下拜父母,夫妻對拜,然後將二人送入壹個洞穴,只留壹個小門,不準出洞,飲食由雙方家人往裏送,住夠月余,建立了感情,就算正式結為夫妻,這就是“入洞房”。但是,改變壹種制度是很不容易的,許多群民依然不習慣壹夫壹妻的生活,據說有壹對男女結婚後,都不願受此束縛,雙雙從洞房逃走,想各自尋找更多的性伴侶,不料兩人逃進森林以後迷了路,又饑又渴,又怕遭遇猛獸,兩人不敢分手,只得在壹棵樹下休息,因為驅趕頭上的蜜蜂,惹來壹大群蜜蜂亂蜇,兩人擊石取火,點著幹柴,燒毀了蜂窩,有蜂蜜流了下來,於是就采了壹些蘑菇蘸著蜂蜜充饑,如此在森林中過了壹個月,才被救了回來,但這壹個月的生活卻使兩人真正建立了感情,過起了壹夫壹妻的甜蜜生活,據說,這就是所謂的“度蜜月”。我以為,這兩則傳說,揭示了“洞房”的實質,說明“洞房”這個詞確實與先民居住洞穴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