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網絡訴訟?
《規則》首次明確界定了網上訴訟的含義,可以是全流程網上辦理,也可以是某個訴訟環節網上辦理,兩者都是網上訴訟的表現形式。
網上訴訟怎麽處理?以網上申報為例:
1,微信搜索“中國移動微法院”小程序
2.點按名稱旁邊的“未認證”以進行認證。
3.點擊“進入移動微法院子平臺”,進入您所在省份的法院。
4.點擊我要立案→微信立案→選擇立案申請人類型→勾選“同意嚴格遵守立案須知”點擊“同意並繼續”。
5、填寫當事人信息,填寫立案基本信息,填寫原被告及代理人信息。
6、添加訴訟材料,添加代理人,確認立案信息後,提交立案。
7.等待法院審查,壹般在7天內,可以在“我的案件”中查詢微信案件的相關信息。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少平表示,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500多家法院接入“中國移動微法院”網絡訴訟平臺,累計訪問量超過654.38+0.265億次,為社會公眾提供了多元化、全鏈條、壹站式的網絡訴訟服務。從2020年6月65438+10月1到2026年5月31,全國法院網上立案1219.7萬件,占全部網上立案的28.3%。網上調解總量651.3萬件,訴前調解成功61.429萬件;網上開庭654.38+0.288萬次,平均網上開庭42.34分鐘。電子送達3383.3萬次,占總送達次數的37.97%。通過全國法院的不懈努力,網上訴訟的規模和質量不斷提高,線上線下雙軌並行、有序銜接的訴訟模式初步形成。
網上訴訟是自願的還是強制的?個人信息安全有保障嗎?
《規定》有力回應了公眾對網絡訴訟選擇和數據信息安全保護的關切。《規定》第二條明確了網上訴訟的合法、自願、安全、可靠原則。
“合法自願”原則強調尊重和保障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選擇訴訟方式的權利。未經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同意或者主動選擇,人民法院不得強制或者變相強制適用網上訴訟。
“安全可靠”原則強調依法維護國家安全,保護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切實保障網上訴訟數據和信息的安全。規範技術應用,嚴守技術中立,確保技術可靠性。規則還首次提出規範技術應用,嚴守技術中立,確保技術可靠性。同時,系統規範了網上訴訟身份認證、區塊鏈存儲、視聽傳輸、錄音錄像等技術的應用規則,明確了各方的數據安全保護義務和責任追究機制。
規則的出臺,充分體現了人民法院對訴訟參與人權益的有力保護,有利於更好地促進網絡訴訟的規範發展。
什麽情況可以算是「拒絕出庭」和「退庭」?
為解決網絡訴訟過程中的法庭秩序問題,《規則》第二十五條規定了網絡法庭審判紀律,強調法庭參與人員應當尊重司法禮儀,遵守法庭紀律。其中,除網絡故障、設備損壞、電力中斷或者不可抗力等原因外,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參加網上庭審的,視為“拒絕出庭”;擅自退庭,經提示、警告仍不改正的,視為“中途退庭”。在網絡訴訟的司法實踐中,壹旦出現“拒不出庭”和“中途退庭”的情況,應分別依據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進行處理。上述規定明確了網上審判秩序的規則,確保了網上審判的嚴肅性和規範性,有助於更好地保障程序正義,堅決捍衛司法權威。
當事人不能在同壹時間、同壹空間參與訴訟怎麽辦?
《規則》首次肯定了“異步審判機制”,對當事人不能在同壹時間、同壹空間參與訴訟活動的情形提出了解決辦法,進壹步提高司法便民利民,提高審判質量和效果。《規則》第二十條明確,經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指定當事人在壹定期限內登錄訴訟平臺,以異步方式進行調解、證據交換、調查詢問、庭審等訴訟活動。同時,規則對開庭異步審理作出特別規定,嚴格限定適用範圍、條件和方式,將其視為當事人確有困難、不能同時在線參與審理的特殊審理形式,而非在線審理的常態,以有效防止異步審理適用的隨意性和普遍性,確保其制度功能的有效發揮。
網絡訴訟的所有案件都必須在網上公開嗎?
《規則》明確,以下類型案件的審判過程不得在網上申請訴訟中同時公開。首先,明確對於涉及國家安全、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案件,在立案過程中不得在網上公開審判過程;其次,明確對於涉及未成年人、商業秘密、離婚等民事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網上審理過程可以不上法庭在網上公開;最後明確,未經人民法院同意,任何人不得違法違規錄制、截取、傳播與網絡審判過程相關的錄音、錄像、圖文資料。上述規定有效實現了司法公開與權利保護的平衡,充分體現了人民法院對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的有效保護。
掃描的證據是否與原件具有相同的效力?
針對電子材料能否直接用於訴訟的問題,規則已經明確。《規則》第十二條規定,經人民法院認可的電子材料可以直接用於訴訟,但同時為保證電子材料的真實性,人民法院在四種情況下要求當事人提供原件和原物。規則的出臺,意味著經人民法院認可的電子材料具有“視同原件”的效力,當事人不必重復提交實體原件材料,在壹定程度上解決了網上訴訟的材料提交問題,大大減輕了當事人的訴訟負擔,充分發揮了網上訴訟的便民功能。
如何復習目前比較流行的區塊鏈存單?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逐漸成熟,以及公證機構和第三方存證平臺的大力推動,區塊鏈存證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涉及區塊鏈的糾紛也越來越多。然而,區塊鏈存單的審查壹直是司法實踐中的壹個難題。對此,《規則》第十六條首次規定了區塊鏈存單的有效範圍,明確了區塊鏈存儲的數據上傳後的有效性。第17條和第18條規定了在上傳後和上傳前核實儲存在區塊鏈的數據真實性的規則。《規則》的出臺,系統、全面地解決了區塊鏈存單的真偽鑒別問題,有利於規範區塊鏈技術的司法應用,嚴格區塊鏈存單的審核標準,發揮區塊鏈技術優勢,進壹步促進區塊鏈存單行業有序發展。
會不會有人利用網絡訴訟制造虛假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辦公室副主任劉政表示,規則在尊重當事人自主選擇權、充分保障其訴訟權利的同時,也高度強調了訴訟的規範性、穩定性和權威性,防止部分當事人濫用權利影響訴訟進程,損害其他當事人的合法訴訟權益。比如,《規則》第五條明確,當事人提出由線上審理轉為線下審理的,不得有故意拖延訴訟或者增加其他當事人成本的行為,否則人民法院不予準許。《規則》第六條明確,當事人已經同意網上訴訟,但無正當理由不參加網上訴訟活動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同時,為確保網上訴訟活動的合法、真實、有效,規則對身份認證規則進行了具體規定,不僅要求訴訟前應當對當事人身份進行核實,還要求對調解、證據交換、審判等重要環節的身份進行再次核實,確保當事人身份的真實性,有效防止假調解、假訴訟。
中國訴訟如何申請網上同步司法在國際上處於什麽水平?
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何帆表示,在訴訟如何申請網上同步的時代,幾乎所有國家都已經意識到信息技術在司法領域應用的巨大潛力和空間。本世紀以來,英國、韓國、新加坡、奧地利等國家都將如何在訴訟中申請網上同步作為公眾“伸張正義”的重要手段,探索引入網上立案和電子卷宗技術。“網上法院”也曾出現在壹些國家的法院改革規劃中,但最終因體制障礙和經費問題而擱淺。客觀來說,國內如何申請網上同步司法建設並不具備先發優勢,起步相對較晚。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網絡強國戰略的全面實施,我國訴訟如何申請網上同步司法發展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從推進裁判文書全面網上查閱,到電子卷宗同步生成、跨域立案全面推廣、移動微庭壹線運行,再到建立訴訟網上同步法庭,探索區塊鏈存管、智能合同履行,人民法院順應時代發展,銳意探索創新,推動如何在技術應用、程序規則、實體裁判等領域實現訴訟網上同步司法的全方位轉型升級。現在,我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中國如何申請網上同步司法的發展已經從“跟隨”變成了“領先”,實現了“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