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改革開放,1992年中國男足首次請來外籍主教練,“德國年度十佳教練”施拉普納成為第壹個"外來和尚",此時中國足球尚未開始職業化。而施拉普納上任伊始就率領國足拿到了亞洲杯季軍,壹時“施大爺”被推上神壇,被很多人視為中國足球的救世主,甚至還邀請他參加1993年春晚。但“施大爺”最終是人不是神,沒能帶領國足進入1994美國世界杯。
1998年,英格蘭人博比 霍頓入主中國男足,他帶隊的最好成績是亞運會季軍,並在東亞四強賽擊敗了日本隊,而他的最大功勞是從乙級聯賽發掘了後來的中國足球核心鄭智。可惜,這名國際足聯講師、學者型教練也沒能將中國隊帶入世杯。
2000年,出生於前南斯拉夫的墨西哥籍外教米盧蒂諾維奇成為中國隊主教練,他的“快樂足球”加上分組抽簽的“運氣”成就了“神奇米盧” ,他率領的中國國家隊圓了44年的世界杯之夢,首次進軍世界杯正賽階段的比賽。但也正是從那時開始,中國足球每況愈下。
後來荷蘭人阿裏漢,塞爾維亞人福拉多·彼得洛維奇,西班牙人卡馬喬,法國人佩蘭、意大利名帥裏皮先後擔任國足主帥。給人留下印象較深的,壹是成績最差的卡馬喬,創下0:8慘敗巴西、1:5輸給泰國的恥辱紀錄。另壹個則是兩度入主中國男足的裏皮,雖然沒能帶隊進入世界杯,但他結束了中國隊在世界大賽逢韓不勝的 歷史 。
裏皮以後,國足似乎不再鐘情外籍教練,而是大量引進規化球員,但成績依然沒有根本性改變。看起來,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12強賽貌似又將竹欄打水壹場空。
耐人尋味的是,中國男足近30年邀請的外籍教練中,來自世界足球強國德國、英格蘭、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甚至塞爾維亞等歐洲國家都悉數在列,偏偏沒有南美技術流足球的代表巴西。那麽問題來了,既然國足歸化那麽多巴西球員,為什麽不嘗試巴西教練呢?
如果中國足球重啟洋務運動,如果足協繼續大量歸化巴西球員,那麽巴西教練或許才是國家隊正確打開歸化球員使用、進而提升國足競爭力的鑰匙。與此同時,應該由巴西教練全面接管各級青訓,真正從娃娃抓起。